編者按
今年是我省對口支援西藏30周年。自1994年黨中央作出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以來,江蘇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真情援藏、科學援藏、持續援藏,累計選派10批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對口支援拉薩。30年來,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肩負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托,從錦繡江南奔赴雪域高原,與拉薩各族干部群眾并肩奮斗,為推動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共同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中鐫刻下深深的江蘇印記,譜寫了一曲曲“茉莉格桑共芬芳”的時代佳話。從今天起,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推出“江蘇援藏30年”系列特別報道,敬請關注。
“建成西藏第一所希望小學,創建首家國家工業旅游文化示范區,創成農業農村部首批現代化農業示范園,招商引資實到資金、市場‘小組團’援藏銷售額、區外就業人數和質量位列17個援藏省市首位……”8月16日開放的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上,江蘇展區亮出的“16個第一”,讓前來觀展的西藏各界群眾嘖嘖稱贊。
“1994年7月,黨中央作出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明確江蘇對口支援拉薩。30年來,江蘇累計選派10批次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來到雪域高原,與西藏拉薩各族干部群眾攜手奮斗。”拉薩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江蘇援藏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陳靜說,自從建立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工作機制以來,江蘇堅持貫徹“國家要求”、圍繞“拉薩所需”、發揮“江蘇所長”,奮力推動援藏工作始終走在前列,連續在國家“十三五”“十四五”對口援藏階段性綜合評價中位列第一方陣,在全面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中,書寫了絢麗篇章,作出了江蘇貢獻。
暢水脈保老城,“江蘇思路”引領城市建設
盛夏的拉薩,白云悠悠、青山環抱,迎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這里距離南京3800多公里,距對口援助林周、曲水的蘇州、泰州4000公里,漫步這座具有雪域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江蘇印記”不時可見,“江蘇影響”持續彰顯。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圖自江蘇教育新聞網
行走在拉薩城區,江蘇援藏指揮部副總指揮、黨委副書記,拉薩市副市長匡暉如數家珍:拉薩第一條雙向四車道,名為“江蘇路”,是重要的城市軸線,建成25年路況依然良好;江蘇實驗幼兒園、拉薩一中(江蘇援建)、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均為拉薩名園、名校,孕育了許多青年人才;三甲醫院拉薩人民醫院,則是在江蘇幫扶下走出困境,時至今日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健康堡壘”。還有拉薩首獲魯班獎的拉薩飯店,常常舉辦重大展覽的拉薩城市綜合展館,均為江蘇援建,已成為城市的重要配套,在城市版圖上熠熠閃光……
“群山四合、秀水(拉薩河)中流、一宮(布達拉宮)突起、周邊舒緩”——日光城拉薩在夏日里格外迷人。一路看過來,可見老城高度控制得很好,柳梧、東嘎、東城等新區已拉開框架。對此,拉薩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樣的空間結構和發展走向,離不開《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年)》打下的基礎。2007年,江蘇援助2600萬元,在江蘇省和南京市規劃部門支持下,歷時兩年完成拉薩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系列規劃編制,其中兩部規劃獲得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在總體規劃指導下,江蘇援藏工作組編制各片區詳細規劃,拉薩開啟了創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歷程。
在這當中,圍繞拉薩的“母親河”拉薩河更是重點打造。江蘇省水利廳利用東部丘陵地區水庫建設經驗,在拉薩河創新設計5座壩閘,一改過去枯水期河床裸露、沙塵漫天狀況。拉薩河寬達五六百米,壩閘回水后形成一片片人工湖,總面積達7700畝,沿岸護坡建綠地。“這樣‘河變湖、水潤城’,不但空氣濕度、含氧量增加,水面也景觀化了。”第十批江蘇援藏干部、拉薩市水利局副局長劉洋說,江蘇旅游部門引入畫舫開通拉薩河水上游,把“江南景致”導入高原平湖,在城區形成11公里長山水畫廊。
眼下,拉薩又援引“江蘇力量”做起了保護老城大文章。在南京老城南改造更新、小西湖片區整治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秦淮區區長李江新,今年飛赴拉薩就任市委常委、副市長,參與八廓老城保護。八廓街將最大力度保護歷史名城、歷史建筑、歷史文化,最大力度保留原住民、原風貌、原生態,以漸進式、微更新“繡花”功夫,改造危房、消除隱患,注入現代生活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對口幫扶區縣,民生服務“兜底式援建”
增進民生福祉,是江蘇援藏重中之重。一直以來,江蘇援藏隊伍確保80%以上的項目及資金向當地基層和農牧區傾斜。由于對口援建的墨竹工卡、達孜、林周和曲水四區縣原先基礎薄弱,掛鉤的南京、鎮江、蘇州、泰州幾乎對市政設施、公共配套、鄉村整治等進行了兜底式援建,缺什么、補什么,哪里弱、提升哪里。
徜徉墨竹工卡縣城,一眼望去,街道寬闊、商鋪林立、小區眾多,縣中學、縣醫院等設施充滿現代氣息。而在30年前,墨竹工卡全縣只有4棟小樓,泥土路貫穿全城。30年來,南京從一條條道路、一個個市政配套、一座座辦公樓和學校、醫院著手,建起了這座宜居宜業的高原縣城。
在達孜區,鎮江援建了鎮江路、丹陽路、句容路、焦山路,幫助達孜形成“四縱十橫”交通網絡。在林周縣,第一條柏油馬路、第一個完整的規劃、第一次土地拍賣,都是蘇州援建和指導的。在曲水縣,泰州不僅援建了縣中學、縣醫院的提升改造,還實施了縣鄉供暖工程。
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南京日報供圖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僅有好的大樓、設備還不夠。墨竹工卡、林周縣醫院跟南京、蘇州的三甲醫院建立CT遠程會診機制。南京一批批援藏醫生壓茬推進,幫助墨竹工卡醫院建立建強急診、婦產科、骨科等科室,墨竹縣中“南京班”支教老師和本地老師結成“師徒對子”。教育、醫療界這樣的“青藍結對”“云牽手”“樣板班”,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江蘇援建的4家縣醫院全部達到二甲醫院水平,幫助四區縣建立了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職業教育全覆蓋的教育體系。
在縣城建設配套基本齊備后,江蘇援建轉戰鄉村。“村口的橋壞了,影響群眾出行;家里沒有浴室,冬天洗澡太冷;村里岔路口沒有路燈,晚上出門不安全……”在墨竹工卡,村民這樣的操心事、煩心事都得到切實解決。2021年以來,南京援藏工作隊通過實地調研、開座談會,梳理出約100個群眾關注度高的項目,統籌資金3800萬元,實施了便民溪橋、飲水改造、青稞小磨坊、點亮鄉村路等“100+民生微實事”。
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2023年,江蘇援建啟動“民生微實事”二期工程,梳理出10大類80個惠民項目,實施一批道路通達、供熱供氧、污水處理、住房改善等暖民心、惠民生、補短板項目。各區縣整合援藏資金8000萬元,改建32.3公里農村“幸福路”,建設8個“一站式”鄉鎮鄰里中心,配套藥房、超市、理發室等便民服務,使之成為周邊鄉村的“生活服務中心”。墨竹工卡70多座便民溪橋,打通了5.6萬名農牧民家門口的“微交通”。
既“輸血”更“造血”,“園區經驗”花開雪域高原
對口援建,“輸血”更要“造血”,江蘇始終把產業培育置于優先位置。在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主展區,江蘇援建的朗熱酒村項目享有“卡座”的展出優待,足見西藏自治區對該項目的重視。沙盤顯示,朗熱酒村依山傍水,位于達孜區拉薩河邊一座廢棄莊園邊上,棋盤樣的釀酒車間、古堡狀的陶壇庫與藏式民居群比鄰而居。拉薩市副市長,江蘇援藏指揮部副總指揮、黨委副書記潘文卿介紹,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達產后年產值超過10億元,不但年消化2萬噸青稞、帶動1000多人就業,還將是拉薩極具賣點的工業、文化旅游景點。
從朗熱酒村到魚躍醫療、藏建科技、雪鷹航空,一個個貼合拉薩發展需求,又嫁接江蘇產業優勢的龍頭大項目接連落戶。與此同時,江蘇援建把招商親商經驗移植到拉薩,建立專班跟進、并聯審批、掛鉤聯系三項制度,放眼全國招大引強、招新引優,僅2023年以來就舉辦了10多場招商引資推介會,累計落實133個、總投資221億元項目,實際到位資金99.56億元,占自治區援藏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總和近一半。
把江蘇“園區經驗”引入拉薩,南京江寧開發區幫助拉薩經開區建立了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制定了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目錄。鎮江在達孜區建成首家自治區級工業園,集中發展農特產品加工、高原生物制藥產業,并延伸布局產城融合、工業旅游項目,財政貢獻占全區九成以上,并創成西藏首個國家工業文化旅游示范區。
江蘇“園區模式”不僅用于發展綠色制造,還沿用到現代農業。泰州援建的曲水縣才納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面積3000多畝,擁有80棟日光溫室,并建有瑪咖加工廠、葡萄加工廠、游客服務中心,15家企業進駐園區,產、學、研、旅“四位一體”,為全縣農牧民增收近3億元。林周是拉薩第二牧業大縣,過去牦牛人放天養,品質退化,蘇州市投入1.5億元在松盤鄉建成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園,構建草、牛、肉、奶一體化產業鏈,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牦牛育肥出欄用時從七八年縮短到兩年半左右。
“產業造血”還需“消費活血”。4月18日,首批拉薩好物自動售貨機亮相南京江蘇大劇院。江蘇援建指揮部精選青稞食品、牦牛肉、高原飲用水等20余種產品列入特色產品項目庫,在南京設立拉薩產品前置倉,推動高原“土特產”上線江蘇“交控商城”、江蘇供銷社“鮮豐匯”等10家平臺,并在省級機關、賓館飯店、服務窗口的門廳、食堂布置自動售貨機,去年賣了1.12億元,今年上半年銷售更是遠超去年同期。
不以山海為遠,攜手奮斗鑄就蘇拉情深
回眸30年崢嶸歲月,展望更長遠的合作共建,蘇拉兩地交往交流交融活動漸入高潮。
7月1日,由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和拉薩市人民政府主辦、南京援藏工作組承辦的“點亮拉薩——秦淮燈會”,亮相布達拉宮腳下的宗角祿康公園,取名“吉祥八寶”“江南煙雨”“烏衣巷”的50個燈組,在璀璨的高原夜景中盡展江南燈會的風采與柔情,現場人山人海。燈會將一直持續到9月底。南京援藏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宋建介紹,這次把秦淮燈會從南京復制到拉薩,就是以燈為媒,讓拉薩人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歷史悠久的江蘇文化,在文化共享、共情、共振中鞏固兩地共有精神家園,讓江蘇援藏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點亮拉薩——秦淮燈會。拉薩發布供圖
7月19日,川藏線上墨竹工卡松贊文化旅游周暨油菜花旅游推介會開幕。20年來,南京投資億元建設甲瑪景區、思金拉措、塔巴民俗村,把墨竹工卡318國道沿線打造為川藏線精品段落。
距離2024年江蘇拉薩周暨南京墨竹周舉辦還有一段時間,江蘇和南京援藏前方指揮部已經開始準備了。根據往年經驗,拉薩的農特、文創產品在江蘇十分搶手,單是墨竹小菜籽油,展會上就要賣出30噸,加上線上直播,銷量達80噸,要提前生產備貨。
從2023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三屆的“南京墨竹周”升級為江蘇拉薩周暨南京墨竹周,在南京、蘇州、鎮江、泰州同步舉辦。去年展會期間,四城市同辦拉薩電影節,在南京環宇城舉辦拉薩非遺民俗展、篝火音樂節,在南京玄武湖、新街口、河西萬達舉行快閃秀,蘇拉共同打造的音樂劇《天夢》在蘇州灣大劇院上演……江蘇拉薩周儼然成了內地版的“藏博會”——一場蘇拉文化交流的嘉年華。
音樂劇《天夢》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援建故事:出身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藏族少女卓瑪在援藏干部幫助下來到江南參加培訓,成長為西藏第一批直升機飛行員,最終把“鐵牦牛”開上了天。這樣人才培養、“一飛沖天”的“智志雙扶”事例,在江蘇援建中可謂數不勝數——僅2023年,就組織拉薩專業人員赴江蘇集中培訓50多批、1680人次,在藏培養培訓干部3500人次。
一次援藏行,一生拉薩情。今年南京墨竹周上,墨竹工卡社會各界90多人自發組建“感恩之旅”,赴南京學習考察。蘇州第七批援藏干部董宏利至今仍記得,12年前第六批援藏干部返回蘇州時,在當地一個林卡里面,林周送別的干部抱著蘇州援藏干部錢文輝、黃亞平等人,不停說著祝福的話,眼淚不住地流了下來,“我當時也忍不住流了淚,這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感受!”
這樣不忍離別的場景,一次次發生在援藏干部期滿返程時。從1994年至今,江蘇10批次1021名援藏干部人才來到雪域高原,與當地干部群眾結下了深厚友情。“我們從未簡單視墨竹為受援地,而是當作南京的一個區來建設”“達孜是鎮江的第九板塊”“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來自江蘇援藏干部的真情告白,不僅展露他們一次次遠赴邊疆的家國情懷,也是江蘇30年援藏事業的真實寫照。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雷鳴、樊萬朝、劉慶傳、劉宏奇、顧巍鐘、王巖、徐超、王夢然、顏穎、李爽 本篇執筆:顧巍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