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日報2023年4月18日A06版刊登的評論《一紙“停工令”背后的決策思路有深意》,擬通過自薦(他薦)作品形式參與第三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根據中國記協《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現將上述作品自2024年4月30日起進行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公示期間,如有異議,請向蘇州日報社融媒總編辦反映。
電話:0512-65227688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八達街118號
郵編:215123
蘇州日報社
2024年4月30日
1、自薦作品文本
一紙“停工令”背后的決策思路有深意
周奉超
蘇州市委組織的一場專題調研發現,即將開建的陸慕老街項目與正在發掘的元和塘古窯遺址挨得很近。根據前期發掘研究判斷,該古窯遺址大概率為南宋“平江窯”遺址。
一個是商業項目,一個是待考的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怎么辦?關鍵在于“怎么看”。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古窯,陸慕老街項目被當場叫停。隨后不久,經過20余位專家論證,元和塘古窯遺址最終確認為南宋“平江窯”。
“平江窯”的發現,是蘇州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平衡“歷史文物保護與發展”的鮮活例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心中始終要有一張“全局圖”——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協調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堅決不做“拆真古跡、建假古董”的傻事蠢事。
商業開發為一處遺址保護讓路,蘇州的這張“停工令”干脆果斷,其決策思路卻不簡單。在初步判定元和塘古窯遺址的考古價值后,蘇州不僅現場叫停了與遺址保護沖突的陸慕老街項目,而且第一時間提出要按照“大遺址”的思路,對以古窯遺址為文化核的整塊片區進行保護,同步精細修復關聯街巷及濱水建筑。
不是“心存僥幸、繞道開發”,而是“一票否決、全盤叫停”;不是“哪里有考古發現就保護哪里”,而是“連帶周邊商業街區整體為遺址發掘讓路”。一進一出,經濟損失不難估量;一取一舍,也不難看出蘇州的做事風格和決策思路。不計眼前得失、不爭一時之利,承壓忍痛也要守住城市文脈的一磚一瓦。這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
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孰優孰先?一紙“停工令”亮出態度。保護和傳承的道理,誰都懂,也都會說,但要實實在在地“沉下去、做起來”,現實阻力不小。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門看來,相比直觀顯眼的經濟數據,歷史文物保護是“可以適當慢一拍的”,甚至“往后壓壓也無妨”。有的地方抵不住政績誘惑,見到項目就上、一聽“保護”就疲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些說到底都是一種發展短視。
作為江南文化的代表,蘇州依托深厚的城市歷史底蘊,構建起鮮明的發展特色和基礎優勢。因此,在遇到問題時,自覺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統一起來,堅持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相融相合,“算”的是文化與經濟協調共進的“大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保護好歷史文化底蘊,從來都是城市更新發展的“必選項”。
一紙“停工令”,其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將“偶發”升格為“必然”的保護理念和發展取向。現場調研的“當機立斷”,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平江窯”這一重大歷史遺存,并促成了元和塘古窯遺址的整體保護規劃。隨后,《蘇州市地下文物保護辦法》進行修訂,不但要在全市范圍建立地下文物資源普查檔案、地下文物埋藏區、考古調查勘探報告等地下文物信息數據庫,全面實施“先考古、后出讓”制度,蘇州還將根據省重大項目年度投資計劃、全市年度投資項目計劃等,組織編制考古調查、勘探計劃。考古前置、信息共享的保護機制,將責任與職能掛鉤,其目的是形成保護共識、生成保護自覺。
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既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新時代新進步的發展需要。越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越是要強調這種戰略定力。
2、作品刊發版面
3、自薦表
4、參評人員誠信承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