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徐靖怡
夏木陰陰正可人,師生圍坐,一起唱響“青春的歌”;長廊傳來悠揚琴聲,校長的路演奏響了一天校園學習的序曲;指尖靈動,一幅幅令人向往的春山圖景在紙上暈染開來……
近日,太倉市教育局開展“陽光下成長”班集體藝術展示活動,學生、老師、校長齊上陣,各校紛紛搬出“拿手好戲”,把一場接力展示辦得熱火朝天。這便是太倉教育以美育人的生動縮影。
去年1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以美育浸潤學校,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在《通知》指導下,太倉教育進一步開展美育浸潤行動,營造出“校校有項目、班班有活動、人人都參與”的美育氛圍。
從底色到特色
各美其美探索育人路徑
多年來,太倉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堅持立德樹人,在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的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讓每個學生在教育中追尋美、享受美。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太倉市教育局傾力打造合唱、舞蹈、民樂、管樂、戲劇五大市級學生社團,為全市學子搭建展示藝術思想和藝術創造力的舞臺。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12屆中小學生藝術節,涵蓋合唱、舞蹈、器樂、情景劇、繪畫、書法、篆刻、微電影等內容,深受學生喜愛。
繽紛的社團,多彩的活動,鋪就太倉教育以美育人的絢麗底色。在此基礎上,各學校又進一步推進以校本課程為支撐的藝術社團活動,提煉校園特色,彰顯個性發展。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近期,太倉市榮文小學舉辦校園“非遺”文化匯,校長戴薇用一曲《采花調》奏響春天的序曲,奏出江南絲竹獨特的韻味。“江南絲竹”是榮文小學特別打造的特色課程。2021年9月,成立了太倉市唯一全部由本校教師為成員的教師民樂團,逐步形成全國專家、地方傳承人、學校教師的三級師資梯隊。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專場器樂展演活動,為孩子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不屈不撓的梅花,典雅高潔的蘭花,傲然無爭的菊花,堅忍不拔的翠竹,在小小的蛋殼上生動地、悄悄地開放;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一團團嬌艷的花簇,象征著民族大團結,寄托著美好中國夢……榮文小學“非遺”文化匯上,還有蛋雕工作室、剪紙藝術坊等非遺特色教學活動,幫助同學們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認識美、感受美。
再如太倉市高新區第四小學開發非洲鼓特色課程,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演奏非洲鼓。孩子們在鼓點中感受節奏的律動,通過非洲鼓的學習,學習專注與堅持,培養耐心與毅力。學校童心劇場則是一個大舞臺,孩子們在展示中鍛煉了表現力,更在觀眾的掌聲中收獲了自信和勇氣!
從校內到校外
“無界”課堂促進美育生長
清晨的陽光灑入校園,美妙的琴聲帶著花香,讓人陶醉。
在太倉市明德第二小學,校長聞中秋以一首鋼琴曲《我愛你,中國》拉開了校園鋼琴路演的序幕。途經的師生駐足停留,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與放松。
明德二小以共享音樂廳、無界美術館為主要抓手,讓浸潤式美育校園文化氛圍滲透到師生中去。每天清晨、課間,師生在開放的藝芳舞臺以“路演”的形式,用流暢真摯的琴聲為過往的師生帶來美的體驗。
學校還打破傳統藝術展覽固定空間、時間的傳統模式,創造性地將教學公共空間打造為藝術展覽空間,使校園成為“無界美術館”,使學生生活在充滿美學意味的校園里。同時,明德二小廣泛接納社會資源、地方文化、民俗民藝,納入學校美育教育,讓師生時時處處受到美的感召。
作為江蘇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太倉市實驗小學擁有多名蘇州市、太倉市藝術學科帶頭人,副校長趙麗琴是蘇州市美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學校通過構建多元藝術特色課程體系,發揮教師特長及地方文化資源,開展特色社團活動;同時依托館校攜手,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專業的藝術資源。
今年4月,太倉市實驗小學與太倉市文化館、上海滬劇院簽約合作。在太倉市文化館的支持下,上海滬劇院定期走進太倉市實驗小學,為同學們帶來精彩的滬劇表演,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專業的滬劇演員還將指導同學們學習滬劇表演技巧,培養他們的藝術興趣,讓同學們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學校還與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簽訂協議,開展以藝術介入設計、傳遞生態保護和人文關懷的“科藝協同”普藍星項目,通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注重設計、實踐操作和情感體驗,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豐富的、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從校園環境開發到校外資源統籌,太倉許多學校正“內外兼修”,努力探索文化、教育與藝術領域的新發展路徑,讓學生的美育課堂越來越“無界”,讓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越來越進步。
從教學到育人
向美而行成就“人人出彩”
“用優美的旋律呼喚愛,讓音樂屬于我們班的每一個人!”這是太倉市科教新城實驗小學二(10)班班主任陳鵬娟的帶班理念——春風化雨育谷粒,啟智潤心伴成長。
《上春山》《夏日的雷雨》《勞動狂想曲》《讓煩惱過去》……不重樣的曲目組成了二(10)班的“每周一歌”。孩子們玩轉一曲同唱、主題練唱、異曲共唱,美育陣地的拓展自然天成。三(6)班副班主任朱珠是陳鵬娟的結對徒弟,于是兩個班便把班會課調到一起。孩子們一起唱啊、跳啊,小組唱、小演奏、小舞蹈,笑靨格外美麗。
據了解,科實小將班集體藝術與班級文化建設合二為一,助推校園文化的一班一品,無處不是美育實踐的窗口。“沒有什么比藝術教育更適合作為培養孩子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土壤。”科實小校長吳敏敏談到,美育是培養孩子們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它是一種達成目標的方法,而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將美育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
在太倉市金浪中學,同樣班班有歌聲。學校組織班級藝術展示,不僅注重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更鼓勵孩子們嘗試新的藝術表現手法,追求創新與突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參與其中,學校設置了合唱、繪畫、誦讀互動環節,讓同學們進行交流、互動,以藝術的力量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太倉市浮橋中學則秉承“以劇為鏡正己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觀念,將美育與紅色文化相結合,開展紅色戲劇探索實踐。師生站上舞臺,在演繹中與先烈“對話”,追溯崢嶸歲月,解讀“紅色密碼”。學校通過藝術手段深化學生對中國革命歷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在美育熏陶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時代新人。
美育深深植根于中華教育傳統中。太倉市教育局副局長顧新華說,一所所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歸納美育規律,讓學生涵養品格、完善人格、塑造心靈,促進學校美育發展。太倉市教育局也將繼續強化美育浸潤行動,進一步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機制,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道德情操、人格修為和精神境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