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星海小學利用地下平臺接送孩子,大大提高了效率?! W校供圖
本報記者 徐靖怡
近年來,隨著私家車的普及使用,家長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此帶來的校園周邊擁堵等問題日漸凸顯。上下學正值早晚高峰,如何緩解校門口的擁堵問題,讓家長接送更從容?就此,蘇州各地各校立足自身實際,設立家長接送學生等候區,讓校門口不再擁擠,讓接送學生變得更便捷更安全,也讓等待有了溫度。
讓接送更便捷、更智能
張家港市云盤小學以地下停車場的修建為契機,對學校操場進行改造,建設半地下停車場,占地面積4720平方米。學校在停車場的家長停車區劃分了接送學生的等待區,方便家長快速接上學生。
昆山市周莊中心小學校則向周莊鎮相關部門進行申請,經過有關部門協調,將學校東門附近的旅游公司停車場免費提供給學校使用,供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臨時停放車輛。旅游公司停車場為家長提供900多個停車位,完全滿足家長接送學生需要。
吳江區楊嘉墀實驗學校建設了一套現代化的學生接送系統,在上下學時段開放地下車庫家長臨時停車位,人工智能接送系統通過計算機視覺分析,有序引導接送車輛,高效安全地保障學生接送。
學生在放學整隊時,通向地下車庫下沉廣場處還安裝有智能攝像機,攝像機智能識別學生舉牌班級,并將“準備放學”的通知提前發送到家長手機端,同時班級放學信息同步到地庫等候區多個信息屏進行播報,家長收到通知后可從臨時停車區步行到學生接送交接區迎接學生,避免提前扎堆擁堵在學生交接區。學生逐班進入地下車庫接送大廳,當家長車輛已到達地下車庫時,學生過閘正常通行,如家長未到達,道閘則提示“家長未到,請等候”,監護老師可及時接管學生到滯留等候區,當家長車輛到達后,滯留區大屏將播報可離校學生姓名,學生出校時,離校信息實時推送到家長手機端。在地下車庫人車交匯通道,還設置了智能紅綠燈,人工智能系統根據人流和車流情況,實時動態控制交通信息燈,無需人工操作,最大程度提高通行效率。
工業園區星海小學星漢街校區接送平臺于去年9月投入使用,設有雙平臺,12島臺,可供12個班級同時放學。放學時學生人臉識別后進入地下接送平臺,家長手機收到信息后到相應站臺接領。地下接送平臺利用單向的空間行駛流線,能夠快速引導家長完成“進入—接送—出場”流程,十分便捷。
讓等候更溫暖、更從容
在常熟市啟文小學校,貼心實用的風雨連廊、色塊分明的等待功能區、童趣盎然的景觀小品、數字智能人流車流控制系統、暖心的便民設施配置,讓校園門口有了更靚麗的文明風景。
學校以藍、紅、黃三色明確劃分家長、班級和車輛等候區,極大改善了以往高峰期的擁堵和秩序混亂的情況;風雨連廊總長743米,創新引用硅PU材質的主題童趣彩繪,分為互動嬉戲區和知識探索區,讓孩子擁有更快樂的上下學路程,在非上下學期間也可以作為周邊社區居民、兒童的“健身游玩道”“文明禮儀路”。
相城區漕湖街道永昌涇幼兒園是蘇相合作區學校中靚麗的“新星”。園所規劃建設中投入一定經費充分考慮家長接送幼兒的便利,校門口設置家長等候區,并在等候區提供遮陽擋雨棚及等候座椅;設置家長接送停車專區,解決接送停車問題,園所規劃時在西大門創設了專門的家長接送電瓶車停車區域,借助園所對面的繽紛體育公園,解決家長校門口停車難題。同時,幼兒園與體育公園簽訂共享協議,公園內設有各類休閑運動設施,適合幼兒、家長活動。
蘇州市葉圣陶中學校的家長等候區設有遮陽擋雨棚和長凳供家長等待時休息,以口袋公園的形式建設,一步一景,等待時欣賞美景,愉悅心情。為方便家長到校訪問和上下學高峰段個別家長休息,蘇州市第六中學校在校大門位置設置了家長休息區。同時,學校多次與屬地公安溝通,家長車輛可以臨停門口馬路兩側,中間供車輛正常通行。
蘇州高新區獅山中心幼兒園樂星園家長等候區是便于孩子們上學和放學的重要場所。它位于幼兒園門口,色彩亮麗,外觀時尚,結合市政道板設置設有遮陽棚,為幼兒上下學提供了一個安全、獨立的停留空間,也為家長等候提供了遮陽避雨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