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又是一年中秋到。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神州大地共賞一輪明月,共寄團圓之思。
中秋佳節,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寄托相思的絕佳時機。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秦磚漢瓦到唐風宋韻,一輪明月盛滿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鄉愁,這些詩詞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共鳴與傳承,讓中秋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成為一種文化情感的寄托。
今天,我們以共度中秋佳節為契機,挖掘詩詞歌賦、禮儀風俗中的文化內涵,多樣態、多維度地展示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為古老的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江蘇中秋戲曲晚會唱響“盛世梨園”;北京北海公園推出“福田花海 雅韻賞月”晚間游園演繹活動,不僅可以賞盆景,還有文藝演出、非遺展示……人們能從豐富多彩的中秋活動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賡續,更好地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月色流淌,連接古今,一場場活動,是對文化的認同、對傳統的自信。
中秋,是一個團聚的節日,也是一次精神的回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一個團圓的象征,一個心靈的港灣,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文化的紐帶,這是中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所在。可以說,中秋佳節,蘊藏家國天下的社會秩序、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人間至味是團圓。萬家團圓時,把家風祖訓講給下一代聽,給奔波忙碌的心靈一時的釋放,傳統家庭美德正是在這萬家團圓之際,潛移默化滋潤更多心靈。讓傳承家風成為中秋文化的新內涵,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在“中秋節”這棵古樹上長出新枝,不僅保留著傳統文化的典雅韻味,更塑造現代中國的精神世界。
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中,家與國,己與人,是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中秋期間,從保障人們的安全出行,到豐富物質和文化產品供應,各行各業都有不少人需要堅守崗位,為千家萬戶的團圓托底。今年中秋假期,江浙滬等地區遭遇臺風,各地積極防御應對臺風。應急隊伍“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應急物資“儲得足、調得出、供得上”,無數人在風雨中前行,危難時刻顯擔當。中秋一輪月,千載家國情。不計個人得失,舍小家顧大家,中秋猶如一條堅韌的紐帶,將小家與大家緊密相連,讓溫暖與力量似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中秋蘊含著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希冀守望,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蘊含著深刻的文化認同。我們過中秋佳節,是在變遷的時代感受團圓的溫暖和力量,在變化的時間里感悟不變的文化基因,是精神的尋根、是文化的傳承、是家國情懷的表達,這也是節日的價值所在。
一輪皓月照家國,情也深深,意也綿綿。中秋圓月,映照著新時代中秋的別樣幸福,也映照著我們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就讓我們在這皎潔的月光下,感受家的溫暖、國的強大,賡續傳統、闊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