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高教興則城市興,高教強則城市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蘇州需要把高等教育強市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來抓,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打造支撐和引領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深化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市。高等教育中心與科技中心、人才中心相伴相生,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地標。蘇州現有普通高校27所,在校學生30萬人。南京大學等C9高校在蘇州設有校區、研究生院或研究院。蘇州已具備建設高等教育強市的基礎條件。今后,要進一步優化市域高校布局,持續提升現有高校的辦學層次,推動高校定位互補、錯位競爭、特色辦學和多樣化發展。健全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資源配置力度,支持更多高校和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行列;深化政校企多元合作和產教融合,支持高職院校第二輪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積極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對市屬本科高校的支持,探索建立新型高校管理運行保障機制,適當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采取社會力量舉辦、政府重點支持的方式,加大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力度,積極布局建設新型高水平理工類大學,增強市域高等教育綜合實力。
融合高等教育和產業發展生態,著力培育集聚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是撬動人才、科技兩翼的強效支點。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市,將為蘇州實現“聚才”與“育才”并重開辟新路徑,促使人才紅利釋放更持久、科技突破支撐更牢固。高校“源頭蓄水”與企業“產業育人”實現貫通融合,方能塑成培育集聚人才的生態閉環。蘇州既要以高校和產業為主要依托,有效建立百校千企聯盟,深入實施百萬人才新增計劃,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也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優化“引育留用”全鏈條服務體系。引導和支持在蘇州高校精準對接“1030”產業體系,建立新質生產力發展、蘇州發展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高、精、尖、缺”學科專業,擴大優質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規模,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更多蘇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研究型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做好超前謀劃,堅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重點產業集群一體布局,推動形成高教資源、科研資源與產業資源多向互促、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科創聯盟,加快推進高質量戰略項目引領下的多元主體有組織科研。在政策、資金、場所等方面支持創新平臺發展,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打破行業壁壘,突破區域邊界,高效聚合人才、科研、高教、企業等高端創新資源要素。組建“科學家+工程師+高校師生”融合性科技創新攻堅團隊,直面產業發展遇到的核心技術難題,組織實施關鍵技術攻關、前沿技術研發和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形成“企業出卷、能者答卷、市場閱卷”的動態循環,促進高教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互融共促。充分發揮好蘇州實驗室、蘇州高校實驗室、C9等高校蘇州研究院等科創平臺的作用,加快建設“一區兩中心”、桑田科學島等重大載體,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八大工程”和“蘇州智造十大行動”,培育產業鏈、創新鏈“雙鏈主”。
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建成高水平創新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統領性目標,建立健全跨部門、跨組織、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跨區域的統籌協調機制,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協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三位一體”的體制機制。優化完善全方位要素融合機制,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整合推動創新資源無障礙融通流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與效益的最大化。完善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構建注重產出、靈活高效的科創管理模式,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選擇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政、產、學、研、金、服、用”多元主體協同貫通、有效良性運轉的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優良生態系統。高效運行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搭建全國高校開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臺,激發校地融合倍增效應。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提高成果應用及技術推廣效率。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完善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建立健全多樣化激勵驅動機制,允許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
當高校的知識創造深度融入城市發展血脈時,科技與人才就擁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以高等教育強市建設為交匯點,必將為蘇州人才集聚、科技躍升提供強勁支撐,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注入強大動力。
本文系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人口變遷背景下江蘇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優化研究”(立項號:24SYB-091)的研究成果。
(高宏賦 作者系蘇州城市學院教授、文正智庫研究員,黃澗秋系蘇州城市學院副校長、文正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