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志敏
從“鹵鵝哥”林江一個人的爆火,到全城行動,火爆“五一”假期,霸屏全網,重慶榮昌的成功證明,城市出圈關鍵在于能否敏銳地捕捉到熱點,迅速有效作出反應,將熱點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五一”之后,蘇州也迎來了自己的“鹵鵝”——一年一度的吳中東、西山枇杷季開啟。雖然是枇杷小年,但吳中區卻憑借一套簡潔高效的組合拳,“四兩撥千斤”,用“枇杷+”成功放大熱點,讓流量加倍,實現效益大增。
枇杷熱度如何帶動枇杷熱銷?
東、西山枇杷多年來一直是蘇州5月的熱點。今年,這波熱度線上發力勢頭明顯。從吳中區枇杷直播電商大賽的引導,到大批果農主動開直播、請主播的銷售新招,從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助推,淘寶、拼多多爭相入局,到順豐、京東等物流擴點,東、西山枇杷從周邊地區熱詞,上升到全網頂流“網紅”。
熱度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熱銷。東山枇杷線上銷售占比提高到65%,江浙滬以外地區訂單從去年的10%上升至30%,全國超200個城市實現“次日達”。5月底,東、西山枇杷已近尾聲,比往年提前不少,很多果農宣告售罄收工。
枇杷流量如何轉化為文旅銷量?
今年,東山鎮圍繞枇杷推出了旅游季系列活動,如2025吳中枇杷“食”尚行主題活動,在觀前街、石路等核心商圈聯動景區、酒店,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將采摘體驗、文化展演與產品展銷結合,通過“農業+旅游”模式實現增值。
交通數據顯示,今年枇杷高峰期,進入東山的車輛最高達到六七萬輛一天,遠超往年3萬余輛的高峰車流量。東山民宿入住率達92%,農家樂家家火爆,周邊咖啡店推出枇杷系列咖啡……在這場流量盛宴中,吳中區通過精妙的流量“嫁接術”,成功將枇杷上市帶來的“潑天流量”,嫁接引流到本地文旅消費場景中。
枇杷產品如何突破季節限制?
枇杷是季節性水果,只能一季嘗鮮,無法四季常伴。每年一波流,如何才能夠唱成四季歌?吳中區一直不缺“網紅”,碧螺春、楊梅、桔子……如何進一步盤活這些活態“IP”,將“網紅”轉變為“長紅”?
流量如潮水,關鍵在于有效地將熱度沉淀為產業動能。可以看到,吳中區正在推動“枇杷深加工”研發,計劃開發枇杷膏、枇杷酒等新產品;今年還簽訂了枇杷康養、金融護航等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助力吳中枇杷從“季節性水果”向“全年性產業”轉型。
有熱度便能熱銷,以流量帶動銷量,一季鮮到四季紅,一顆顆小金果,不僅為果農帶來了一年超一年的收益,更成為吳中撬動鄉村振興的發展杠桿,農商文旅的有效融合,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土貨就是尖貨、流量轉化銷量,一產“接二連三”、旅游業“接二連三帶一”融合發展。事實證明,只要方法得當,田間地頭同樣能“長”出產業升級、富民增收的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