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云霞
近日,蘇州市相城區,路邊攤疏導點成了市民游客爭相前往的網紅打卡點,引起廣泛關注。當“落日市集”“荻溪之夜”“人民橋夜市”在社交媒體上被頻繁標記,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傳統路邊攤的華麗轉身,更是城市治理智慧在人間煙火中閃耀的光芒。
相城區的實踐首先印證了一個樸素道理:以人民為中心,方能真正贏得民心。其精髓在于重視商販生計與市民便利。昔日與城管“躲貓貓”的小商販們,如今在引導點內感嘆“體驗感好多了”,這種對群眾的尊重與體貼,使治理贏得了最廣泛的認同。
城市治理要達到“三贏”,絕非管理部門閉門造車可成。相城區的智慧正在于以“繡花功夫”推進精細化治理:深入調研摸底全區561個流動攤點,科學選址兼顧“引導”與“引流”;創新引入第三方專業運營、攤販自治與社區協同的多元管理模式;更制訂《管理細則》明確建設標準與行為規范。
這種扎根于民、精心培育的治理模式,最終結出了超越預期的碩果。昔日被視為“低端”的路邊攤,在規范與賦能中化身為充滿活力的“網紅打卡點”。“人民橋夜市”日均三萬客流匯聚,“落日市集”開業至今吸引游客約28萬人次——其魅力不僅源于親民的價格和豐富業態,更在于它已成為承載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間。青年男女在此趕潮“煙火氣”,游客驅車數十公里只為體驗“這一刻的具象生活”。這證明,當治理智慧與時代脈動同頻共振,傳統地攤經濟也能煥發出引領潮流的影響力。
相城區的探索實踐說明,只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通過扎實調研和細致管理,找到“疏堵結合”的好辦法,就能以“繡花功夫”精心織就秩序與活力的共生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