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AI),正勢不可當地成為一股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的顛覆性力量,同時也是全球競爭的主戰場。從去年開始,蘇州就旗幟鮮明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對這條新賽道志在必得。AI+,說得高大上一些,就是AI賦能千行百業,說得通俗點,就是AI找對象。
今年3月,深圳發布兩年行動計劃,目標在2026年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6月4日,杭州召開人工智能創新高地建設動員會,提出2025年力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營業收入超過3900億元。而圓桌觀察員了解到,2024年蘇州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營收也突破了2300億元,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占比近一半,已成為蘇州乃至江蘇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怎樣推動“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已集聚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1800家的蘇州工業園區,專門成立“人工智能+”專班,在政策支持、項目招引、核心技術攻關、應用場景打造、創新載體建設、推進供需對接等方面系統發力。作為園區培育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的主陣地,SISPARK(蘇州國際科技園)一直把布局“人工智能+”、深入推進供需對接機制創新作為工作重中之重。5月17日,SISPARK和蘇州日報社共同舉辦“攜手智造逐夢未來”AI好望角之圓桌慧談活動,邀請12家分別來自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領域的標桿企業展開深度對接。近期,SISPARK還開展了“AI+醫療”“AI+軟件”等一系列供需對接會,促進技術落地、產業升級。
憑借近5萬億的工業體量,蘇州如何進一步放大“AI+制造”的優勢,并使其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張王牌?在這場AI好望角中,一些答案浮出水面。
一
面對人工智能賽道的激烈競爭,對于蘇州而言,發揮產業優勢,培育出更多自己的明星企業,是一條合則兩利的AI+捷徑。各位嘉賓在發言中就認為,AI“科技創新”+制造業“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蘇州發展人工智能的關鍵突破口,但眼下存在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是信息不對稱,供需雙方了解不夠。具體而言,就是制造業企業不了解有哪些AI企業、具體能干什么,AI企業不知道制造業企業有哪些場景、特別需要什么。
對此,星邏智能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合伙人孫云涌感觸頗深。這家專注于用AI和軟件賦能無人機運用的科技企業,在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后者經常提出一些高出技術供給能力的需求。
“無人機可以說是如今最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之一,但無人機的開發與使用受限于傳感器的性能和相關法律法規,決不是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樣無所不能。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現有技術下的最大張力和最好服務。”無人機全自動運營系統,即兼容多款行業無人機機型的自動充電、調度及任務分配,令在座很多專家耳目一新。
二是體量有落差,彼此對接存在困難。大型制造業企業對AI賦能的需求十分旺盛,但AI供應商普遍還處在加速成長的階段。這導致真正有需求的大企業沒有精力選擇相對較小的AI公司,而是自己設立相關業務板塊。
“我們歡迎AI供應商來協助我們。但你(供應商)只說你的技術我是不感興趣的,我感興趣的是你對我這個企業了解多少,對我的痛點了解多少,對解決我的問題有怎樣的方案。所以我更需要的是懂我的技術,不是自認為牛的技術。如果你能幫到我們企業,何樂而不為呢?企業需要的是具體的、切實可行的甚至是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協鑫光伏首席信息官李祥團坦言,這些是雙方合作中走近的關鍵一步。
三是安全有顧慮,雙方信任較難建立。在引入AI技術和產品的過程中,企業大都存在數據、技術等方面的安全顧慮。
“我們始終把核心技術和關鍵數據握在自己手上,因為這關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甚至是生存。即便引入AI輔助,其大框架也必須服務于確保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個總目標。”對此,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施政輝語氣堅定。圓桌觀察員注意到,邁為科技的安全觀具有相當代表性,與會制造業企業嘉賓大都持類似觀點。
同在一張圓桌上的松弛感,是AI企業展現可靠形象的良機。崧智智能科技(蘇州)有限公司CEO丁昊認為,供需雙方在AI好望角的圓桌上相遇,近距離坦誠溝通,為建立牢靠的信任關系提供了可能。“只有理念上契合了,合作才能更好地開始。”
大象也能成為對象。慧談中,問題不少,而共識更多。大家普遍認同“AI+制造”的前景非常廣闊,也紛紛表示有很強的開展供需合作的潛力。
二
面對這些實際問題,如何找到一條更為務實的合作共贏路徑?嘉賓們的回答極具啟發性。
“在制造業領域,AI首先要解決的是重復性勞動的問題,其次是要讓客觀現實可解釋化。不要太過于依賴數據和算力,AI應用還是要回歸到算法。大企業有外包需求,但供應商要熟悉制造業,要理解供應鏈的內涵,不要泛泛而談、自賣自夸。”
江蘇亨通數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陳虎一再強調AI企業不能好高騖遠,不能只盯著大模型動不動就想成為第二個、第三個DeepSeek,而要放平心態腳踏實地,從一個為制造業大企業提供精細化AI工具的供應商做起,一步一步來。
圍繞“AI+制造”具體賽道,交流現場,智慧芽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那就是AI+知識產權、AI+研發和AI+科創。智慧芽信息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助理總裁張海華舉例說,智慧芽在世界知識產權日推出了AI+知識產權的智能體平臺,已一口氣發布16個智能體平臺,博世、協鑫和亨通等大企業紛紛找上門來與之建立合作關系。
據介紹,智慧芽研發的生物藥大模型和新材料大模型,能夠大幅提高相關企業獲取技術競爭對手最新研發動向的情報的效率。“一般企業要做一個專業的查詢檢索報告,大概需要3至5天時間。但如果用智慧芽開發的AI查詢智能體,基本上在3個小時、最短可能1個小時就能把活干完。”張海華說。
當然,AI能做的遠不止這些。提升生產效率、優化內部管理流程等方面,制造業企業同樣需求迫切。
“中建在國內有4萬多個工地,每年都有海量的合同、審批流程要處理。所以我們想尋找一款諸如合同管理的AI解決方案。”作為央企代表,中建國際科技創新部總經理劉小波對能夠賦能企業管理的AI產品充滿期待。

通鼎互聯創新管理部總監沈林林也表示,用領先的AI技術賦能從組織生產、物料管理再到物流運輸的智慧供應鏈,是企業當務之急,很期待能與有相關解決方案的AI供應商合作。
對于這些制造業企業的期待和需求,AI企業有強烈共鳴。
“AI能夠在制造業全鏈條的很多節點展開創新賦能,比如很多關鍵的工業設備需要專門人才去維護,但效率往往不高,而AI能夠提供一個知識庫和解決方案。”江蘇風云科技CTO嚴世振十分期待參與到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的過程中。

“我們在工業上的技術儲備比較多,希望多一些機會和場景。就制造業而言,軟件業的從業人員必須要對制造業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時對定制化需求有非常專業的合作。”蘇州新看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冷煜建議,制造業企業和AI供應商可以嘗試采取聯合攻關的方式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三
既然供應商有技術、制造商有需求,而且供需雙方彼此都意識到了加強對接的重要性,那怎樣才能更精準地實現供需對接呢?
“高效對接的前提是需求要明確,相關合作方的業務前景和運營路徑要有可預測性。同時也希望大企業能夠把更多的業務外包出來讓小企業有生意可做。”蘇州浩辰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懷谷認為,要讓更多的AI企業被看見并得到更多的市場機會。
是騾子是馬,總要拉出來遛遛后才知道。因此在博世汽車電子事業部中國區生產技術總監、博世汽車電子事業部中國區生產數字化轉型總負責人郭嵐看來,如果哪家供應商真的在某個領域拿出了最契合企業需求的最強算法,那自然就能成為博世的最佳合作伙伴。“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我們的態度都是,用核心競爭力說話。”郭嵐表示。
對話中,通鼎互聯創新管理部總監沈林林亮了亮剛領到的《SISPARK人工智能供給手冊》,點贊這本“藍皮書”非常實用。“像這樣一本手冊,把供方的技術能力都給我們清晰地呈現了出來,我們只要在里面找就行了,這樣的方式也非常好。”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活動的尾聲,大小企業嘉賓紛紛互換聯系方式,相約開展更多交流與合作。從陌生到信任,從意想不到到意猶未盡,AI好望角,讓AI創新企業和制造業大象相互看見,因為看見,所以相信。
四
當前,“AI+制造”的浪潮已在蘇州全面起勢。在嘉賓們眼中,在這個機遇大好、亟需突破的關鍵時期,蘇州不僅要出臺更多好政策支持AI企業發展和制造業轉型,企業之間也要緊密互動,努力達成1+1>2的效應。
當所有的人都在談論AI、當每家企業都在加快擁抱AI、當AI真正賦能千行百業,蘇州必能加速向“智造之城”邁進,走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前列。
現場,SISPARK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場AI好望角活動,正是即將于7月舉辦的第七屆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簡稱“智博會”)的序章。作為擁有25年歷史的產業載體,作為人工智能試驗區的運營機構,SISPARK的市場工作,就是辦永不落幕的供需對接會,從AI好望角,到智博會,從推動人工智能創新融合,到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讓越來越多大小企業相互望見、雙向奔赴,蘇州正在織起一幅制造業與AI交相輝映的“雙面繡”。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