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袁藝 祁海琳
近年來,蘇州職業院校聚焦蘇州“1030”產業體系建設,打破僅針對單一企業、單一崗位的傳統訂單班壁壘,加快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讓產教融合更有深度和廣度。
截至目前,此類“訂單班”“冠名班”和現代學徒制等校企合作育人項目達398個,與近400家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緊密合作,探索出對接產業、輻射行業的新型訂單班育人模式。
研發團隊不可缺失技能人才,校所合作貫通全產業鏈服務
去年底,在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蘇州市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報送的《匠心鑄夢技能報國》視頻案例在專題展上展示,引發觀展人員熱烈反響。視頻以江蘇省十大絕活絕技獲得者、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09屆校友程偉為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他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十二年工作中,堅守初心和匠心,跟隨團隊一起攻克芯片技術“卡脖子”難題。
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高職生成長為掌握絕活的芯片工程師,程偉并非“獨一份”。自2009年起,蘇州市職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攜手合作,培養集成電路技術工程師,為納米所充實研發力量。十幾年來,校所聯合培養了200多名工程師,其中近40人留在納米所工作,2人已獲高級職稱,9人獲得中級職稱,更不乏姑蘇高技能重點人才、金雞湖雙百人才等榮譽獲得者。
蘇職大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電子技術系主任錢國林回憶,2009年,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剛開始對外提供微納加工公共服務,研發團隊中緊缺技能人才。蘇職大當時是國內為數不多開設微電子專業的高職院校,正契合納米所所需。就這樣,蘇職大把微電子專業的教學實訓地“搬到”了納米所的加工平臺,進入該項目組的學生在大三時前往納米所頂崗實習一年,有科研志向的畢業時繼續留任,其余學員則可進入企業工作。在蘇州,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多達300余家。
去年從蘇職大畢業的林文今年已經是納米所的初級實驗員。博士、碩士扎堆的地方,大專生能做點啥?這是林文剛入職時的擔憂。但很快,他發現自己是研究員的左膀右臂。“許多精密儀器的操縱和實驗過程并不是研究員的專長,他們提出研究思路,我們來協助完成實驗過程。”林文舉例,最近他所在的團隊在進行光刻研究,需要精細地進行圖形轉移實驗,實驗單位極其微小,每次實驗都是林文和研究員組隊才能完成。
蘇職大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王赟介紹,IC制造所需的超凈間建設、運營均需要極高的資金支持,光刻、測試封裝等眾多生產設備價格昂貴,一般高校內的設備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依托校所合作,蘇職大構建了“校內實踐基地+納米所加工平臺+納米所輻射企業”的三級產教融合實踐平臺體系,打造“教師-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師資團隊,整合“教學-研究-工程”項目,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貫通全產業鏈服務。
企業研發中心“藏”在校內,“工作室制”培養現場工程師
最近,全球山姆商店的玩偶頻頻上新,在網上收獲不少粉絲。其中軟萌可愛的趴趴重力玩偶的設計師工作室便“藏”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里。
走進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幾百平方米的產品數字化設計實訓基地內,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操。實訓基地旁還有一排工作室,透過玻璃門,多姿多彩的設計樣品映入眼簾。這些是工業設計相關企業在校內設立的工作站,工作站里面的設計師既是企業的正式員工,又是工藝美院的畢業生,他們畢業不離校,一邊工作一邊指導在校生進行實訓。
季夢芝是工藝美院2016屆畢業生,畢業那年正趕上寧波和風進出口公司與學校聯合設立設計研發工作站,她便應聘進入工作站。一年中除了回本部集中研發學習的日子,季夢芝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母校。“我們是設計研發前鋒部門,學弟學妹們在這里不僅是學習實踐,他們的設計創意‘金點子’很多,工作站的設計作品常常被總部直接采用、投入生產。”季夢芝說,年輕人往往比成熟老到的設計師更能研發出熱銷的潮流產品。
工業設計學院院長李煒介紹,學院自2008年起便陸續引進企業研發中心入駐,采用工學交替、交互訓教等方式,結合企業生產任務靈活組織教學,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校企共同培養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藝術設計人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先后立項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和江蘇省第一批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項目。
入駐學校的企業多是行業領導者。比如,廣州中望龍騰軟件公司是“國產版CAD開發者”,該公司正在與工藝美院聯合實施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項目。中望龍騰把最新的設計軟件和數字化工具、虛擬仿真資源帶入校內,并選派3名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和實踐機會。如今,校企已聯合開發《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產品三維造型與結構設計》《三維建模與渲染》等5門特色課程,制定相關課程標準,構建出“崗課賽證”融通的育人體系。
“單家企業每年的用人需求有限,我們與行業領導者聯合育人,畢業生有足夠的競爭力,能夠在行業寬廣的范圍內找到合適的位置。”李煒說。
畢業證和職業資質證一起到手,汽車美容師“全球通用”
“你這道接口處理得漂亮!”在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巴斯夫汽車維修涂裝項目班的課堂上,老師正指導學生開展實操,同學們佩戴防塵口罩和護目鏡,神情專注。
德國巴斯夫汽車維修涂裝職業教育項目是全球性校企合作項目。蘇建交巴斯夫項目班始于2009年,至今已走過16個年頭,為汽車涂裝行業輸送了近300名高素質技能人才。“在合作過程中,巴斯夫企業將先進的管理理念、最新的噴涂技術及汽車信息資料、培訓課程、噴涂實訓方案導入教學中,幫助我們的學生更好地掌握汽車噴涂技術。”蘇建交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呂翼峰說。
蘇建交巴斯夫項目班采用20人小班化教學,學生在三年級下半學期進行自主選擇,通過筆試和面試以后進入項目班,在為期一年的學習后進入相關企業開展實習。“學生每周有兩天參加項目班的學習,有三天參加本專業的學習,相當于又多學到一門技能。”呂翼峰告訴記者,巴斯夫德國總部專門為項目班開發了課程及配套教材,并指派企業工程師進校對教師開展培訓,定期對核心教師進行技能評估,并參照德國標準建立教師培養體系,確保教學質量與企業技術迭代同步。
走進蘇建交巴斯夫項目班實訓中心,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開展涂漆、打磨等實操練習。墻壁上,巴斯夫汽車維修涂裝職業教育項目全國優秀畢業生技能大賽一等獎、優秀合作院校、杰出貢獻獎等榮譽,彰顯了蘇建交十多年來的育人成果。記者了解到,巴斯夫企業每年聯合全國合作院校開展汽車維修涂裝技能競賽,將崗位能力要求直接轉化為競賽標準,讓學生基于真實場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進一步提升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不同于單一企業訂單班,在學生考核上,蘇建交巴斯夫項目班由企業導師擔任考官,學生通過筆試和面試后,在拿到學校畢業證的基礎上,還能獲得企業的畢業證以及全球通用的資質證,提升就業競爭力。“學生獲得資質證后進入巴斯夫企業合作伙伴如豐田、奔馳等工作后,可以抵消一次企業內部的初級認證,縮短上崗培訓時間,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絲滑過渡,形成技能提升到職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呂翼峰說。在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變的過程中,汽車涂裝人才仍然是行業稀缺人才,目前,該項目班學員就業率持續保持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