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顧趙忻 蘇報通訊員 郭典新
近日,蘇州兩所高校分別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蘇州市非遺傳承人陳文與貴州納雍縣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梅,現場傳授師生技法,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動能。
為工科人才培養注入人文基因
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特邀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空間負責人、蘇州市非遺傳承人陳文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
此次活動分為“非遺講堂”“非遺集市”和“墨韻作品展”三個部分,現場匯集了緙絲、團扇、燒箔畫、金銀細工以及文墨等非遺作品,為師生們帶來生動的非遺體驗。
陳文以《刻在時間里的絲路》為題,圍繞緙絲的歷史、制作過程以及發展現狀等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緙絲的古藝新生,多角度詮釋了緙絲的藝術之美與實用之道。陳文還進行現場傳授技法,吸引了眾多師生駐足欣賞。在“非遺集市”和“墨韻作品展”現場,師生們認真參觀了每一個展區。
機械工程學院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結合專業優勢,多角度舉辦人文素養提升活動,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為工科人才培養注入人文基因,引導學生們積極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感受少數民族獨特文化密碼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舉行“蠟染——穿在身上的歷史”貴州納雍蠟染非遺文化體驗活動。
貴州納雍蠟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與深厚情感。將其引入校園,旨在深化民族團結教育,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動能。
現場,貴州納雍縣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師生們詳細介紹了納雍蠟染的歷史淵源、獨特風格和制作工藝。從象征著民族圖騰與美好生活祈愿的圖案,到取自天然植物的染料,納雍蠟染的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密碼。
操作環節,黃梅手把手指導師生們用蠟刀蘸取蜂蠟,在白布上勾勒圖案。大家或是描繪富有民族特色的紋樣,或是嘗試復刻經典的苗族圖騰,在一筆一畫間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現場互動頻繁,其樂融融,充分展現出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和諧氛圍。
作為統戰工作與非遺傳承相結合的重要成果,此次活動不僅為師生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民族非遺文化的機會,更搭建起了促進民族團結、深化文化認同的橋梁。學校統群處副處長穆牧說,未來學校將繼續依托統戰力量,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民族非遺文化活動,讓更多師生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