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徐靖怡 劉欣雨 宋潔婷 蘇報通訊員 張冰 黃琤瑋 陸覲
近日,蘇州多所學校以館校聯動為突破口,掀起一場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創新共振。讓古城資源融入課堂,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注入吳地文脈的澎湃動能。
創新實踐在蘇式花窗旁上思政課
蘇州市勤惜實驗小學校的隊員們走進蘇式花窗博物館,開啟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課程以“蘇式花窗”為切入點,深度融合非遺文化與思政教育,引導隊員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厚植家國情懷。
活動伊始,隊員們跟隨講解員參觀館藏,聆聽專業講解,系統了解了蘇式花窗的歷史淵源、工藝特點與文化內涵。講解員介紹,蘇式花窗不僅是建筑裝飾藝術的典范,更是承載江南文化基因的非遺瑰寶,青少年作為文化傳承的生力軍,肩負著重要使命。
在“大思政課”指導教師陸子卓的組織下,隊員們結合參觀所學,圍繞館藏經典紋樣,從美學與文化雙重視角展開交流。大家在思想碰撞中挖掘蘇式花窗蘊含的古人智慧。當孩子們親手嘗試花窗紋樣拼接時,傳統文化的種子便悄然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這種寓教于行的方式,正是思政教育的生動詮釋——讓文化認同成為成長底色,讓價值引領貫穿教育全程。

活動中,隊員們還圍繞“現代機械是否可以取代傳統手工藝”這一話題展開激烈辯論,分享對科技發展與文化保護關系的辯證思考。從靜態參觀到動態實踐,從知識汲取到思辨探討,這場活動將非遺體驗與思想啟迪有機融合,既是一次傳統文化的“傳承之旅”,更是一場思政教育的“創新實踐”。活動最后,全體隊員共同宣讀《匠心傳承倡議書》,以鏗鏘誓言表達傳承非遺文化的決心。
創新之旅聚焦古城保護與思政教育
蘇州市平江教育集團聯合蘇州博物館共同開展“蘇博·平江”大思政融合實踐活動。以“吳韻薪傳思政鑄魂”為主題,聚焦古城保護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來自蘇州博物館與平江教育集團的黨團員代表圍繞“古城保護青年何為”的主題,以多元視角展開深度交流。蘇州博物館團支部書記季婧瑤認為,古城保護不僅是建筑維護,更是文化傳承,青年是古城保護的學習者、踐行者、倡導者。
平江教育集團的青年教師們聚焦育人實踐,介紹了將古城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堂的探索。平潤實驗小學教師浦夢佳認為,古城保護不是簡單的物理存續,而是通過青年創造力的激活,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完成精神重生。當每個青年都成為流動的文化基因,姑蘇古城便永遠年輕。這或許就是教育最美的打開方式——讓文化傳承成為青春的自然選擇,讓價值引領化作生命的自覺追求。
從文物展覽到思政課堂,從歷史傳承到青年擔當,這場融合文化體驗與思想交鋒的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古城保護的“青年之思”,更是一次思政教育的“創新之旅”。未來,蘇州市平江教育集團與蘇州博物館將繼續以大思政課為紐帶,推動文物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感,為古城保護與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走出教室碑刻博物館里上思政課
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內,一堂特殊的思政課正悄然進行。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校二(6)中隊的少先隊員們走出教室,在千年碑林間開啟了一場以“石刻上的中國精神”為主題的沉浸式學習之旅。

作為蘇州市思政教育特色學校,金閶實小始終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育人目標。此次學校精心策劃博物館實踐課程,將廉石、宋碑等文物轉化為思政教育資源。在陸績“壓艙石”典故的清風堂前,孩子們通過志愿者生動的講解,深刻理解了“清廉如水”的品格;面對范仲淹雕塑,中隊輔導員以“先憂后樂”精神為引,引導學生思考新時代少年的責任。
在天文圖碑前,學生們仰頭尋找北斗七星的身影,驚嘆于南宋時期領先世界300年的科技成就。學校借此契機,將張衡、祖沖之的故事與當代科技創新精神結合,激發文化自信。“這些碑刻就像‘時間膠囊’,讓我們讀懂了古人的智慧和堅持。”一名學生興奮地說道。
這場活動不僅展現了學校“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思政教育創新理念,更讓傳統文化成為滋養少年心靈的鮮活教材。金閶實小校長楊明媚介紹,近年來學校構建了“課堂+基地+實踐”的立體化思政教育體系,未來將繼續深化館校合作,讓更多學生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響中堅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