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袁藝 祁海琳 見習記者 顧趙忻 蘇報通訊員 王琪
在滾針軸承的研發中傳遞工匠薪火,于稻浪翻涌的生態農場里重構勞動價值,再到世界之巔的極限挑戰中淬煉信念……近日,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走進蘇州校園,向同學們講述奮斗故事,讓匠心精神、生態理念與不屈信念在青春的土壤里生根發芽,勾勒出新時代的多元成才圖景。
車間技改里的匠心傳承
“認真做事,踏實做人,職教學子也能大有作為!”近日,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精密制造學院300多名師生代表,共同聆聽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周彩虹帶來的“精工傳承勞動筑夢”主題宣講。
周彩虹多年來致力于滾針軸承的技術研發,在滾針軸承的低噪音、低摩擦、高性能、高可靠性等研究方面擁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是多項滾動軸承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人。宣講中,她以“傳承匠心追求卓越”為主題,從“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的現實意義”三方面展開闡述。她從蘇州軸承廠的發展歷史引入工匠精神的內涵,又結合自己從產品設計師到部門負責人再到技術副總的奮斗經歷,勉勵同學們要堅持愛崗敬業、守正創新、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在日常點滴中踐行工匠精神,將個人發展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征程中。
宣講結束后,周彩虹在學校智能制造綜合實訓大樓與青年講師團學生交流,勉勵青年學子“學到真功夫、掌握硬本領,為成為大國工匠不懈努力”。隨后,她出席精密制造學院2025級人才培養方案專家論證會,從專業角度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實踐環節提出“專業設置要有前瞻性,要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專業中,培養符合新時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等寶貴建議。
稻鴨共作里的生態理念
近日,蘇州天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吳惠楠來到相城中等專業學校,以“勞動教育:生態循環種植的農業新實踐”為主題,融合農業知識、勞動理念與生態智慧,通過理論講解與案例剖析,為師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
講座中,吳惠楠對中國農業現狀進行了深刻剖析,他強調,生態循環農業不是簡單的技術替代,而是通過勞動實踐讓“尊重自然、循環利用”的理念扎根田間地頭。吳惠楠以蘇州生態農場的“稻鴨共作”模式為例,詳細講解了鴨子除草捉蟲、糞便還田的勞動過程,展示了如何通過生態循環實現畝產提升與環境保護。
吳惠楠以“勞動鏈”串聯起循環農業的實踐體系,從種植環節的勞動實踐創新談到生活環節的勞動生態構建。他著重講解了自制酵素的流程,加深了學生對生態農業的認知。他還特別指出日常生活場景的教育價值,即“垃圾分類不是簡單的舉手之勞,而是培養‘垃圾即資源’思維的勞動課”。
講座尾聲,吳惠楠強調,生態循環農業的核心是通過勞動重建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結與認知共鳴。他指出,勞動不僅是揮汗如雨,更是與微生物對話、和節氣共振、同生態共生的智慧之旅。他希望同學們進一步增強生態意識,建立“勞動—生態—發展”的理念,進而去澆灌可持續的未來。
永不言棄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對自我的挑戰。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近日,蘇州市第二屆“勇攀高峰”主題分享會在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高級中學舉行。蘇州市今年攀登珠峰的六位勇士親述攀登經歷,分享挑戰與突破的心得,旨在為蘇州少年帶來關于理想與信念的力量,激勵他們以“攀登精神”迎戰中考。
現場,珠峰登頂者吳挺、遲永軍、張燕依次上臺,講述在零下40攝氏度對抗缺氧、跨越冰裂縫時驚心動魄的經歷。
活動中,星海學子向六位珠峰勇士贈送鮮花與手繪素描紀念品,而勇士們則提前在寄語本上留下激勵箴言,大屏幕上的“大咖印記”成為學子珍藏的精神坐標。
沙龍環節,登山者們圍繞“協調愛好與工作”“克服最大困難”等話題深入交流。來自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的登山愛好者丁上上坦言,登山時的探索、冷靜思考和團隊協作,有助于他在科研和創業中突破難題,并鼓勵中考學子抽出時間進行戶外運動來緩解壓力、提升身心健康。
本次活動對初三學子來說,是一次中考沖刺的“能量補給”,對高一同學,是一把開啟未來的“密鑰”。學校黨委書記周曉陽表示,勇士們的故事是最生動的“人生課”,將“永不言棄”的信念火種傳遞給星海學子,希望同學們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回應這份厚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