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彭化成
吳江區平望鎮一座廠房里,金屬壓痕機轟鳴作響。身著工裝的陸鴻手持剛下線的燙金相冊,指尖拂過立體紋路,汗津津的臉上掛滿笑意。在他身后,幾十位殘疾員工正在流水線上忙碌,切割聲與歡笑聲交織成特殊樂章。
幼時罹患腦癱,憑借自立自強、吃苦耐勞精神,陸鴻一路成長為年營業額超千萬的企業負責人。他把幫扶殘疾人當成使命,幫助50多名殘疾人自主創業、脫貧致富。陸鴻先后獲評“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江蘇“最美誠信之星”、全國自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江蘇好人榜”。如今,陸鴻又獲評第九屆江蘇省道德模范。他的事跡真正詮釋了這樣一句話:“所有殘缺皆可被自強與匠心修補,所有生命都能在淬煉中綻放光芒。”
殘缺世界的淬火人生
一歲那年的高燒,奪走了陸鴻身體的協調能力。初中畢業求職時,用人單位負責人的話像冰錐刺進心底:“你看看你這樣子能干什么?”萬般無奈之下,陸鴻只能去叔叔的廠里學敲白鐵皮,他每天騎行50公里。錘子砸在鐵皮上的叮當聲,成了他與命運抗爭的第一支戰歌。

由于父親病重,家里的積蓄都花光了。父親離世后,陸鴻決定撐起這個家,開始創業,“我不愿當家里的累贅”。修自行車、開報亭、經營電話亭……2005年,陸鴻在互聯網上尋到人生出路,跟著網友學會了電子相冊后期制作。2010年起,他摸索并掌握攝影技術和PS技術,先后開過照相館、電子相冊加工廠,最后拓展到紙質影集生產,靠著“三分拍七分修”的絕活,打開了省外市場。
匠心熔鑄的扶貧基地
上帝關上了一扇窗,就要用努力鑿出一扇門。2017年,在吳江區殘聯幫助下,陸鴻成立了“蘇州緣躍紙制品有限公司”,實現了從家庭式小作坊到企業的轉變,業績增長到1400萬元,團隊從6人增加到48個人。
曾經因為身體殘疾而求職無門,陸鴻深切地理解殘疾人找工作的不易。生活穩定后,他毫不猶豫地接納了一個又一個殘疾朋友來廠工作,“優先招聘殘疾人”就成了公司的“潛規則”,也成為他幫助服務殘障人士的行動諾言。目前,工廠48名工人中就有35名是殘疾人。
為了保障殘疾員工收入,陸鴻從不對他們采用“計件制”薪酬考核方式,而是降低他們的勞動強度,幫助殘疾員工更好適應工作各流程。在陸鴻看來,聾啞了還可以操作機器,行動不便的可以做電商客服,他們都能創造價值。他從不吝嗇地將技藝傳授給殘疾員工,有的殘疾員工月薪可以達到上萬元,還有更多的殘障人士學成后回鄉創業。
撐起雨傘的追光英雄
憑著不服輸的勁頭和不怕苦的毅力,陸鴻與員工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的產品走進了故宮、華為、清華大學,還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走出了國門。
為了守護好“緣躍”這個服務品牌,陸鴻始終將誠信經營作為立身之本。他對待產品質量精益求精,每天思考的都是如何提高產品質量與產能、增加盈利與效益。
創業以來,陸鴻收獲了眾多榮譽。從“江蘇自強模范”到“中國好人”,從“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到“全國自強模范”,再到“江蘇省道德模范”。陸鴻深知榮譽也是責任,并堅定了助殘扶殘奉獻社會的信念。近年來,陸鴻帶著他的故事走進了北京大學等200多所學校,還走進了監獄、戒毒所和眾多企業,影響了各行各業的人群。
多年來,陸鴻時常想起當年求職時那扇緊閉的大門。“是人生的挫折與磨礪,才鍛造出開啟我夢想的鑰匙。”陸鴻說,獲評江蘇省道德模范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我會堅持用實際行動,守護更多殘疾人的夢想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