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靜)昨天是“第19個國際癲癇關愛日”,主題為“科技助力,共創未來”。目前,全球癲癇患者超5000萬,我國約有1000萬患者,其中60%屬于活動性癲癇患者,且我國每年新發患者達40萬。提及癲癇,不少家長認為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是一種不治之癥,為此,我市神經內科專家表示,提高公眾認知、掌握急救措施、消除社會偏見刻不容緩。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癲癇中心主任湯繼宏介紹,癲癇是大腦神經元反復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癲癇發病率在4‰-9‰之間,大多數癲癇起病于兒童階段,尤其是5歲前為最高風險期,約60%的癲癇患者首次發作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期。
患兒癲癇發作時,科學的現場處置至關重要。湯繼宏曾接診過一例令人揪心的病例,一名7月齡嬰兒因癲癇發作被家長匆忙抱送至醫院,抵達時呼吸心跳已驟停。緊急氣管插管后,醫護人員從其氣道內吸出大量奶液和奶塊——正是這些反流物堵塞了呼吸道。原來,患兒發作時被豎直抱起,胃內容物因抽搐引發的腹壓增高而反流,錯誤的抱姿又導致胃中奶液反流至氣道,最終引發窒息。所幸搶救及時,孩子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因為窒息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
那么,當身邊有患兒癲癇發作時,我們該如何伸出援手呢?湯繼宏介紹,首先,保持冷靜至關重要,因為在慌亂中,我們往往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準確的行動。其次,我們要確保患兒的安全,如果患兒處于站位或坐位,要幫助他們緩慢躺下,平躺并頭偏向一側,或者保持側臥位,這樣有助于口腔分泌物以及嘔吐后產生的胃內容物從口腔流出來,從而防止反流到呼吸道而堵塞氣道,避免窒息危險;解開患兒過緊的衣領、圍巾等,讓他們的呼吸更加順暢;迅速移開患兒周圍的尖銳、堅硬物品,防止其在肢體抖動過程中被扎傷或撞傷;需要注意的是,當患兒肢體抖動時,千萬不要強行按壓,以免造成肢體傷害。
此外,一些家長擔心孩子發作時會咬到舌頭,便往其嘴里塞東西,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極易損傷孩子的牙齒和口腔;另外患兒發作時,也不要強行喂水喂藥。若發作時間超過3至5分鐘、短時間內多次發作,或發作時伴有嚴重摔傷、溺水、持續意識障礙等情況,應立即呼叫救護車,送至醫院診療。
“許多家長以為癲癇無法治愈,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癲癇會伴隨智力障礙,甚至偷偷停藥,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認知與行為。”湯繼宏表示,臨床上,60%-70%的患兒通過規范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實現無發作,部分患兒甚至可以完全停藥;而20%-30%的難治性癲癇患者中,部分可通過手術治療、生酮飲食療法或迷走神經刺激術等手段,改善病情。
在生活中,癲癇患兒的日常管理同樣不容忽視。湯繼宏介紹,保持生活規律、避免誘發因素是重中之重。睡眠不足、身體或精神過度疲勞、承受較大壓力以及情緒激動等情況,都可能誘使癲癇發作。除了規避誘發因素,癲癇患兒還應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