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可
這兩年,“舊房改造”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據抖音數據顯示,“舊房改造”相關話題播放量近680億次。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改造舊房,尋找生活的溫度。蘇州閶門一處臨河民國老宅,就在一對年輕夫妻手里“脫胎換骨”,不僅成了整條街的“明星房”,還因近期在小紅書“出圈”收獲大量關注,意外點燃了老宅改造更新的討論熱潮。
尋夢之旅
從現代化公寓到破舊老宅
昨天,記者來到姑蘇區金閶街道閶門社區下塘街,推開木門,女主人張敏潔正蹲在院子里給新栽的荷花澆水。她告訴記者,“之前住在現代化的高層公寓里,坐擁180度的景觀窗,風景煞是好看。可住久了,還是覺得生活缺了點什么。”張敏潔是一位“重度”花藝愛好者,曾經的她在公寓飄窗上擺滿了花盆,卻仍覺得少了點“接地氣”的生機。丈夫王濛橋在設計公司干了十幾年建筑設計,卻沒機會給自己設計一套房子。“每次看到電視里播放《夢想改造家》,我倆心里就癢癢的,萌生了換房的念頭。”張敏潔說。

2019年,夫妻倆決定換個活法。他們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古城的巷弄里,王濛橋總愛往閶門一帶鉆,“我是老閶門人,對這里的巷子再熟悉不過,小時候在河邊撈魚、在石板路上騎車,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那樣有溫度,如果能回到此地生活,那就太好了!”一次偶然路過下塘街,他們被一座臨河老宅吸引,房子雖破舊,但青磚黛瓦的模樣、推開窗就能看見流水的位置,一下子戳中了他們的心。
親戚朋友聽說他們要賣掉現代公寓換一套老房子,都覺得太冒險。“老房子又潮又暗,修修補補都費勁,干嗎自找麻煩?”但夫妻倆算了筆“情感賬”:“錢能再賺,童年記憶和理想生活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不如賭一把,把夢想的家造出來!”
拆墻砸瓦
在質疑聲中“定制”理想家園
一系列買房流程和相關審批陸續通過后,王濛橋白天上班,晚上就和妻子窩在出租屋里畫設計圖,前前后后改了7版方案,光是窗戶的位置就調整了多次。2022年,他們的新家終于完工。
記者看到,改造后的“新家”,外觀上與周圍的粉墻黛瓦并無明顯差異,然而內部設計卻充滿巧思。從別出心裁的開窗方式,到流動自由的空間形式;從現代新型材料的運用,到滿足當代生活的設備,每一處細節都打破了人們對街巷老宅的固有認知。

為讓新家既保留韻味又住得舒服,夫妻倆將建筑外立面保留傳統的粉墻黛瓦風格。而屋內,使用淺木色地板代替冰冷的瓷磚,還特意開了幾扇天窗,讓陽光能照進每個角落,晚上躺著就能通過天窗數星星、看月亮。書房、影音室等傳統老宅中少有的空間也得到了精心設計。最絕的是餐廳的設計——整面墻換成了一大扇落地窗,窗外就是自家宅院,吃飯時可以看見屋外的風景和各種突然造訪的小動物“鄰居”,朋友來了都說仿佛身在“天然餐吧”。
張敏潔還滿足了自己的“田園夢”,在院內種下紫荊和爬山虎,還將二樓陽光房當作“蔬菜基地”。記者看到,枝頭掛滿了成熟的番茄、辣椒和扁豆,讓日常生活充滿采摘的樂趣。“生活有了腳踏實地的感覺。”張敏潔笑著說。
意外走紅
從私人住宅到改造樣板
改造后的新家,融合了古樸韻味與現代理念。王濛橋興奮地說,這里接近他心目中理想的家的狀態,“有河,有院子,有露臺,有很多花、樹,無限接近大自然,而且人與人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街巷里的空間是共享的、流動的。”到了周末,他和妻子會到附近新民橋菜場和菜攤老板討價還價,然后回家倚窗垂釣、煮茶聽雨。昔日斑駁的老宅蛻變為“世外桃源”。“近期,閶門片區正在升級改造,相信改造后的幸福生活還會連級跳。”
實際上,像王濛橋和張敏潔這樣回歸古城,當“夢想改造家”的群體還在不斷壯大。最近,夫妻倆把改造過程以及新家的樣子拍成短視頻發到小紅書,一下子火了,在各平臺的點擊量有幾十萬,評論區里全是“太羨慕了”“求設計圖”等,讓他們備受鼓舞。
王濛橋還發現,前來咨詢的不只是古城的街坊,還有從上海、南京專程趕來的年輕人。他們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現代住宅,都想將老宅改造成兼具傳統與現代風格的理想家園,希望能在舊房里“做新夢”。王濛橋望向窗外流淌的中市河說:“我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傳統街巷和現代生活并不矛盾,亦可以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