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駐高新區記者 顧玲)清晨6點,蘇州滸墅關朗香花園小區的“星益空間”已透出微光。63歲的退休教師汪圣熟練地調試著跑步機,汗水順著額頭滑落。“兩年前還在為找健身房發愁,現在家門口的‘共享客廳’成了我的晨練根據地。”這個由閑置物業改造的200平方米空間,如今每天接待近百位居民,器械運轉聲與鄰里寒暄聲,成了小區最動聽的生活協奏曲。
從一個健身房到N種治理方案,蘇州滸墅關星亭社區通過“業主眾籌共建+服務收費運營”模式,不僅解決了居民健身難題,更催生出可復制的基層治理“眾籌+”工作法,實現居民從社區治理“旁觀者”到“當家人”的轉變。
眾籌方案被55戶居民“秒搶”
朗香花園是個入住超十年的商品房小區,擁有600多戶、1900余位居民。雖然小區環境宜人,但公共健身設施長期缺失,成為居民心頭的“堵點”。年輕人辦了商業健身房年卡,卻因往返40分鐘車程淪為“沉睡會員”;老人想在家門口活動,只能圍著花壇轉圈。
“有次看到鄰居扛著啞鈴在樓道鍛煉,突然覺得這事兒不能再等了。”業委會主任張赟說。在社區引導下,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經過多輪磋商,思路逐漸清晰:盤活小區空置物業用房,打造一個居民自己的室內共享健身房。
場所敲定了,啟動資金又成“攔路虎”。小區公共收益年均不足10萬元,如何支撐健身房建設維護?“每戶出資3600元,全家終身免費健身。”張赟在業主群拋出了健身房眾籌方案,竟被55戶居民“秒搶”,業委會迅速籌集建設資金19.8萬元。
更絕的是運營機制:非股東業主每年繳納365元(日均1元)即可成為會員,享受健身服務。這筆費用納入“設備維護基金”,確保運營可持續。“資金的管理與使用,是自治項目公信力的基石”,星亭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和業委會共同履行監督職責,確保資金使用全程陽光透明。
5位“主理人”操持24小時健身房
歷經4個月籌備建設,近200平方米的眾籌健身房終于建設完成。健身房內設有力量區、跑步區、綜合區、瑜伽區,每天都有居民在此揮汗如雨。尤其到了夜晚,這里更是燈火通明,常常聚集著數十位健身愛好者,器械運轉聲與交流鼓勵聲交織,成為社區夜晚一道活力風景線。健身房24小時運營,目前已吸納會員近300人,主要是對業主開放,周邊的小區業主也可以享受業主同樣優惠入會。
硬件設施已配備,長效管理是關鍵。“衛生誰打掃?設備誰維護?資金誰管理?”新問題接踵而至。社區再次發揮“主心骨”作用,推動組建由居民志愿者和業委會成員構成的“共享健身房主理團”。
“我們主理團有5位居民志愿者,主要承擔日常巡查、設備維護、秩序管理等職責。”張赟笑道,“自治是健身房的鐵律。”
與此同時,具備財務專長的志愿者與業委會共同管理“設備維護基金”,嚴格執行財務公開制度,確保會員費收支清晰、專款專用。
“眾籌+”工作法激活居民幸福自治
“星益空間”的眾籌模式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社區治理中漾開層層漣漪。當居民們用眾籌解決健身難題后,這股自治活力很快蔓延到其他角落。
“小區一直存在流浪貓管理難題,我們再次運用共籌資金模式,聯合多方協商,發動居民眾籌8200元,為首批17只流浪貓實施絕育手術并接種疫苗,探索出一條更加科學、人道的社區流浪動物管理路徑。”星亭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健身房運營產生的5.5萬元結余資金,則開啟了另一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實踐。經“創始股東”集體決策,5.5萬元結余轉化為普惠鄰里的公共資本,目前一部分資金已用于增設乒乓球桌、臺球桌等設施,進一步豐富居民文體生活。
從解決一個具體難題出發,形成一套可操作、能復制、可持續的“眾籌+”工作法,不僅滿足了居民需求,更重塑了鄰里關系,增強了社區歸屬感和凝聚力。滸墅關相關負責人說,當居民從治理旁觀者變身為行動者,基層自治的活力便能激活社區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