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駐吳江區記者 王英 陸宇其
降本有道精施策,向美而行煥新顏。
今年5月,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出臺《吳江區農村人居環境優化調整整治模式的實施方案》,圍繞“降成本、強自治、提效能”主線,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政府統籌向村民自治轉變。
將政策方案“精準滴灌”,為基層自治“激活動力”。
《方案》實施以來,吳江各地積極響應,立足實際,開始調整農村人居環境管護模式,效果超出預期,自主保潔模式正從“試點探索”邁向“規模推廣”,基層自治能力顯著提升。
探索“吳江經驗”,“三步走”形成整治模式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
近年來,吳江深入貫徹蘇州市農村人居環境“穩住成色、壓降成本、守牢成績”總體要求,探索構建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定位相匹配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體系。
位于七都鎮的吳溇村,從今年開始開展自主保潔。村里按照18個自然村、4條河道、5個公廁,重新劃分為8個保潔區域。為避免任務不明、邊界不清的情況,村委進一步明確責任范圍和管護事項,合理規劃保潔員職責任務。
“今年通過自主保潔,預計全村人居環境保潔費用支出100萬元,相比于2024年下降44.75%。”吳溇村黨委書記顧雪冬告訴記者,因為重新劃分了保潔區域,村里聘用保潔人員數量從2024年的38人降低至25人,村里還專門制定了《吳溇村衛生保潔方案》,建立村級自主管護隊伍,落實獎懲制度,有效激發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吳江納入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186個行政村中,有126個村相繼調整管護模式,預計到今年年底,有152個村將采用自主保潔的方式,以期降低人居環境整治成本。
村莊自主保潔,其實并不是“新鮮事”。長期以來,許多村莊依靠村干部帶頭、村民自發組織,定期開展垃圾清掃、河道清理等工作,形成了“人人參與、戶戶出力”的自治氛圍。這種模式在村莊規模較小、人口流動少的時期,憑借低成本、高參與度的優勢,維持著鄉村的基本整潔。
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流動加劇,生活垃圾數量激增、成分日趨復雜,加之缺乏專業設備與技術,自主保潔逐漸暴露出效率低、持續性差等弊端。面對環境衛生難以達標的村莊,開始引入第三方公司進行保潔,推動農村保潔從“粗放式自治”向“精細化管理”轉型升級。
近年來,從“過緊日子”的角度出發,加上各地村級集體經濟出現支出大等情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需要適時調整,以提升整治工作的可持續性與資金使用效率,更好適應鄉村發展新需求。
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在區紀委監委指導下,先后赴上海青浦蓮湖村、岑卜村及吳江黎里、盛澤等鎮,總結“政府購買服務”與“村民自治”優劣,通過座談交流、實地查看等方式,創新探索如何優化人居環境管護模式。
按照《吳江區農村人居環境優化調整整治模式的實施方案》,全區將用兩年時間,分“三步走”,在有效壓降整治費用的同時,確保管護成效——
第一步,短期見效:到今年年底,自主保潔行政村占比超70%。
第二步,中期提質:到明年6月,自主保潔行政村占比超90%,村民自治試點推進。
第三步,長期覆蓋:到明年年底,基本形成“以村級自主保潔為主,村民自治保潔為輔”的整治模式,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吳江經驗”。
增效能擔風險,保險賦能“輕裝上陣”
“馬上大熱天了,又悶又潮,老年保潔員很可能會中暑。”“村道上來往車輛多,萬一把保潔員撞傷了怎么辦?”6月17日,記者來到吳江區平望鎮聯合村采訪時,黨總支副書記何夏強正與另一名副書記丁益強商量第三方保潔公司合約到期后,如何轉為自主保潔模式的事宜。
保潔人員的意外風險問題,成為兩人最擔心的問題。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立足農村自主保潔模式的常態化管理與長效化運行,保潔人員的意外風險不容忽視。
吳江區農業農村局綜合事業科科長陳玉林介紹,針對村級擔心的風險問題,吳江創新了“聯保合作”模式——聯合保險公司等多方力量,共同為保潔人員意外風險提供保障,減輕村級風險壓力。
一方面,大幅下降保費。通過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將保費從800元/人降至360元/人,針對保潔工作中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制定專門的保險方案提高賠付標準。
另一方面,大幅提升風險保障。與中國人保、中國太保等深入對接,將保潔人員中65至75周歲的高齡人群意外傷害賠付標準從5萬元/人提升至30萬元/人,將風險保障提升了6倍,覆蓋范圍擴大至突發疾病、自然災害等場景。
僅此一項,按照保險費用約400元/人的降費幅度,全區4825名保潔人員可節約190余萬元。
更重要的是,保險賦能不僅消除了村級“不敢自主保潔”的顧慮,更極大增強了村級自主保潔的信心和內動力。
吳江
村級人居環境從“被動整治”向“自我管理”的轉變,既能省下“真金白銀”,更能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
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馬天琦告訴記者,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管護模式,說到底是既要優化村集體的“經濟賬”,又要理順老百姓的“民生賬”。為此,吳江區農業農村局構建了一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難度系數,通過多維度因素量化評估農村保潔工作難度,通過分類施策,既要“切一刀”,又避免“一刀切”。
要“切”的,是冗余的費用——在當前基層減負的情況下,吳江農村人居環境評價指標已從之前的21條壓縮為13條,綜合考慮村域保潔面積、河道長度和公共廁所數量等多個維度后,發現平均每個自然村需保潔人員2名、平均每60戶配備不少于1名保潔人員,進一步減輕村級資金壓力。
要“優”的,是專業性服務——對垃圾清運、工業固廢處理、需要動用大型機械設備而僅靠人工難以完成的任務,村可以向所在區鎮、街道報備,通過市場招投標,交由第三方公司完成,確保環境管護成效。
“精打細算”之下,效果立竿見影——
到2025年底,預計自主保潔的行政村數量將達152個,占比81.7%,同比2024年可節省資金2603.33萬元。
這期間,很多地方的做法值得推廣——
八坼街道成立融美農業專業合作社,承接街道8個行政村的衛生保潔工作,自主保潔占比實現100%。合作社與各村分別簽署保潔合同,用集約化的方式“破題”自主保潔,實現降本增效。
平望聯合村,根據時間節點及相關要求,村里計劃9月起實施自主保潔,招聘20余位本村人當保潔員,在進一步壓降村級人居環境管護費用的同時,讓60至70歲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再就業。在這個基礎上開展的衛生評比和積分制管理,更能幫村民養成自律意識。
推行自主保潔,平日里“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鄰成為保潔員,這份“面子”與“責任”會促使村民更加珍視村莊環境。看到熟悉的鄉親每日認真清掃道路、整理溝渠,村民們也自覺加入到愛護環境的行列中,主動將垃圾分類,不再隨意丟棄雜物,甚至自發清理房前屋后的衛生死角。
同心掬得滿庭芳。“熟人社會”下的基層自治,實現了村級費用降低、村民收入增長、保潔效果提升、文明程度提高的“一降三升”。這不僅有效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了生活品質,更將推動鄉風文明邁上新臺階,讓鄉村既有靚麗的“面子”,又有文明的“里子”,成為和美溫馨的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