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達 朱亞蕾 徐靖怡
隨著《長安的荔枝》《錦繡芳華》等古裝劇的熱播,大眾對傳統服飾和古典美學的興趣日益濃厚。在吳中區胥口鎮的貳拾壹號產業園里,攝影師張蓉的工筆畫攝影,便為這份向往提供了一種精致的“打開方式”。她運用獨特的布光與后期技術,將鏡頭下的古裝人物“畫”成一幅幅意韻悠長的工筆作品。
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吸引了眾多國風愛好者,更跨越了文化界限。今年5月初,一對來自西班牙的夫婦特意找到張蓉,用一場典雅的唐制漢服婚禮體驗,慶祝他們25周年的銀婚紀念,讓這份東方式的浪漫,定格為永恒的藝術珍藏。
巧用平面光影
再現工筆神韻
一幅驚艷的工筆畫攝影作品,誕生于對光影的極致控制和對像素的精雕細琢。走進張蓉的工作室,最核心的拍攝區被一面純白的無影墻環繞,這是實現畫面純凈、便于后期的第一步。
與追求立體感的商業攝影不同,工筆畫攝影的核心在于“平”。“中國畫要的是平面光,要避免油畫那種強烈的光影對比和立體感。”張蓉解釋道。為此,她不僅在攝影燈上加裝常規的柔光罩,還在燈與人之間增設一道柔光屏,讓光線經過雙重過濾,變得柔和均勻,以此消除陰影,僅保留清晰的輪廓線。
“一套考究的妝造往往需要一兩個小時精心打造,以確保人物狀態與服飾風格的完美契合。”張蓉說,拍攝結束后,真正的創作才開始。一張原始照片進入電腦,需要先將人物輪廓精準提取,通過技術手段生成數字線稿,再將照片原有的光影色彩抹去,最后依據傳統工筆畫的章法,逐層為畫面填上新色。
這個過程極為耗時,單張照片的后期制作平均需要三到四個小時。“有時候就是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去摳,整幅作品更像是‘畫’出來的,而不是‘修’出來的。”張蓉說。
工程師半路轉型
獨特技藝收獲認可
在轉型成為攝影師之前,張蓉的職業是環保工程師,工作內容與藝術創作并無交集。2016年,一次前往西藏阿里的旅行,成為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次旅途中的見聞極大地激發了她潛藏的創作熱情。返回南京后,她便迅速整理作品,舉辦了一場個人攝影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毅然投身職業攝影師的行列。
張蓉回憶,剛入行時,自己對參加各類攝影比賽抱有極大熱情,將其視為快速提升專業技能和檢驗自身水平的途徑。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她的攝影作品《夫子廟燈會》不僅獲得了南京市的獎項,還成功入選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這些來自業界的認可,為她后續的創作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風光攝影轉向風格化的人像攝影,張蓉最初的靈感,源于她身邊的昆曲票友。“朋友們找到我,希望能拍出富有畫意的戲曲造型照,而常規的攝影手法難以捕捉昆曲的神韻。”為了將朋友們在舞臺上的婉轉水袖、顧盼生姿定格為影像,她開始潛心鉆研,將攝影與中國傳統繪畫相結合。
在經歷了初期對油畫效果的探索后,她發現工筆畫的線條感和平面設色美學,更能體現昆曲的古典雅致,最終確定了以工筆畫為自己的核心風格。2019年底,張蓉回到蘇州,在胥口鎮貳拾壹號產業園內,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新工作室。
匠心“畫”出中國風
藝術魅力無國界
工作室開張以來,張蓉的工筆畫攝影,以其鮮明的風格和文化屬性,迅速吸引了一批特殊的客戶。“工作室早期的客戶,有相當一部分是旅居海外或有海外生活背景的華人。這些客戶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他們久居異國,心中縈繞著一份濃厚的‘中國風’情結。工筆畫攝影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新奇的拍照體驗,更是一場尋覓文化身份的‘尋根之旅’。”張蓉說。
隨著業務的深入,張蓉的創作主題也從戲曲延伸至更為嚴謹的歷代服飾復原。無論是秦漢的古樸、唐風的雍容,還是宋明的清雅,每一套造型的發型、妝容、服飾都由工作室團隊嚴格依據壁畫、古籍等資料進行設計還原,杜絕“穿越”式的錯配。“這個圈子很講究,服飾和妝造的朝代搭配錯了,會被內行笑話。”張蓉表示。
這份專業與匠心,最終吸引了跨越國界的目光。今年5月初,一對西班牙夫婦慕名而來,在張蓉的工作室舉辦了一場唐制風格的銀婚紀念儀式。他們極其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環節,鄭重地交換具有特殊意義的銀戒指,在仿古婚書上簽下彼此的名字,并堅持要將這張婚書帶回西班牙珍藏。
展望未來,張蓉坦言,高還原度的定制拍攝成本較高,市場相對小眾。為適應更廣泛的市場需求,她計劃推出價格更親民、制作周期更短的民國風或輕漢服全家福系列產品,讓更多家庭能體驗到這種古典的儀式感。此外,她也在考慮發起公益項目,計劃為社區里的老年人提供免費拍攝服務,特別是為那些年輕時沒有條件拍攝婚紗照的老夫婦彌補遺憾,為老人留下一份莊重而美好的影像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