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瑤 葛皓珺
在科幻文學的浩瀚星空中,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嶄露頭角,榮獲雨果獎。如今,她的新作《銀河學院》再次引發關注。6月29日,郝景芳攜新書亮相蘇州,這部作品不僅延續了她對人類文明與未來發展的深刻思考,更展現出她在科幻設定和敘事維度上更大的野心。圍繞《銀河學院》、教育與就業、科幻文學、AI、在地文化等話題,本報記者與郝景芳展開深入對話,探索她筆下的科幻世界與現實社會的緊密聯系。

讓孩子從內心產生追求和成長的力量
記者:《銀河學院》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書中構建的“學院”宇宙是否映射了您對現實教育體系的思考?您希望通過這本書向年輕讀者傳遞怎樣的價值觀?
郝景芳:《銀河學院》的創作靈感源于一個畫面:小朋友在宇宙或高空處推開一扇典雅的大門,進入金光閃閃的神奇世界并發出驚嘆,這個畫面后來演變成一個更大的世界觀。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強調自我推動的成長和學習,激發孩子“我想要”的力量——主動追求目標、勇敢探索未知。讓孩子從內心產生追求和成長的力量,而不是被父母和學校拖拽著走。
記者:從最知名的《北京折疊》到如今新出版的《銀河學院》,在科幻設定或社會議題探討上您有哪些突破?
郝景芳:《銀河學院》擁有龐大的宇宙觀,與我正在創作的成人科幻系列“折疊宇宙”同屬一個宇宙觀系列,涉及多重宇宙、多種外星文明以及人類歷史的未來演進,是一個相對龐大的設定。我希望在探索科學未來的同時,更多地探討文明的演進方向,思考人類文明向未來發展時,文明將向何處去,以及宇宙中不同類型的文明更高的進化方向。
未來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去創造
記者:現在正值高考填報志愿的關鍵節點,您如何看待當下高考志愿填報中“熱門專業”與“興趣導向”的沖突?
郝景芳:在當下時代,選擇專業時必須考慮AI的沖擊。AI正在影響許多專業,如計算機和金融等領域。傳統的熱門專業可能會受到沖擊,但所有專業結合AI后都有新的可能性和發展機會。因此,我支持年輕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因為未來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去創造,對不感興趣領域的螺絲釘式工作將越來越少。
只有做感興趣的事,才能在新時代成為主動創造者與探索者。選擇冷門專業進入好大學,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策略,其帶來的優勢可能超過熱門專業的普通院校。
記者:如今青年就業面臨諸多挑戰,您認為年輕人應如何適應或者抵抗這種壓力,如何培養相關的能力?蘇州正在布局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年輕人如何借助AI在這些領域找到“人機協作”的突破口?
郝景芳:對于AI沖擊傳統職業的挑戰,我認為年輕人需要適應并借助AI找到突破口。AI替代了許多初級工作,但也為各領域帶來了新的機會。
年輕人應學習掌握AI技術,了解專業工作流,并在每個環節利用AI工具輔助自己。關鍵在于主動學習精神和對某一領域的熱愛與深耕。
此外,年輕人需擁抱“一個人的獨角獸”趨勢,通過學習專業思維方法并結合AI工具,可以創造新的產品、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對蘇州的年輕人而言,結合本地布局的AI、生物醫藥等產業,可探索“興趣+AI”的跨界路徑,例如用AI工具輔助文創或科研創新,同時積累實踐經驗,多參與跨領域項目;深耕興趣領域,結合AI提升效率。
女性視角更關注個體成長與情感挖掘
記者:之前說中國科幻文學是“寂寞的伏兵”,現在說“殺出了一些猛將”,您就是代表之一。您為什么進入科幻創作?女性視角下的科幻創作又帶來了怎樣獨特的內容?
郝景芳:科幻作品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引發長期思考。我之所以進入科幻創作領域,是因為科幻文學能通過想象世界反觀現實,進行思想實驗。
女性視角更關注個體成長與情感挖掘,而非傳統科幻的宏大敘事。作為女性科幻創作者,我的作品更關注個體的內心活動和情感,試圖平衡科幻的抽象思維與文學的血肉刻畫,探索二者結合的可能性。
記者:劉慈欣曾說過中國科幻在文學水平上的欠缺,您怎么理解這句話?您覺得科幻小說創作中能平衡好對主流文學審美的抗衡嗎?
郝景芳:在主流文學審美中,人物的細膩塑造和情感的深度挖掘是核心,而科幻小說常側重于宏大的設定與概念,易忽略對個體情感與人性復雜性的深入探討。這種側重差異使科幻在文學性上面臨挑戰,但也提供了獨特的敘事空間。
劉慈欣指出的“文學性欠缺”,反映了科幻忽視人物塑造與矛盾沖突。我認為優秀科幻作品應兼具智力快感與情感觸動,需在科技設定中融入人性探討。既要有宏大的想象力,又需具備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這樣,才能在保持科幻獨特魅力的同時,滿足主流文學對情感和人性的審美期待。科幻小說與主流文學審美可以相互借鑒和融合,共同探索文學表達的邊界。
以“科技+文化”形式降低科幻門檻
記者:蘇州自古文人輩出,但科幻受眾相對小眾。您認為如何通過本地閱讀活動推廣科幻文學?
郝景芳:我們在蘇州其實有教育項目落地,但規模比較小,我覺得以“科技+文化”形式降低科幻門檻,例如結合AR技術讓讀者沉浸體驗科幻場景。希望未來能在蘇州更多地推廣這些項目,利用當地的科技、工業和文化資源,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學習和發展機會。蘇州資源非常豐富,適合開展各種教育和文化項目。
記者:蘇州是一座“雙面繡”之城,其中現代的一面中,AI產業就是典型代表。您覺得這座城市該如何用科幻想象融合傳統與未來?
郝景芳:蘇州的“雙面繡”特質恰是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范例。我認為科技和文化可以有機結合,未來蘇州可能會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創造出新的文化體驗。比如借助虛擬現實,讓游客在園林中看到歷史場景重現,或在科技園區注入藝術元素。技術應服務于人文需求,創造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