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澄陽
清晨六點,白塔西路的沿街商鋪才剛剛開始做著營業的準備,位于白塔西路的農特產品自產自銷疏導點已是人頭攢動,一派熱鬧景象。走進這個火爆的“荷花集市”,仿佛身處荷花的海洋,熱鬧的叫賣聲伴著若有若無的花香縈耳入鼻,或白或粉的花束挨著碧綠的蓮蓬惹眼吸睛,給所有“為荷而來”的人送去了盛夏里獨有的浪漫。
只為帶來最新鮮的荷花
白塔公園前,約百米的人行道上擺滿了花攤,賣花的阿爹阿婆們坐在道路兩側,一桶桶的荷花“綻放”在身前,僅留下路中間一條小道供買花人通行。鼓囊囊的荷花苞格外喜人,襯著碧綠的荷葉和小巧的蓮蓬,滿眼都是盛夏江南的樣子。
一個攤頭前,阿婆的雙手靈巧翻飛,正在折疊花瓣,只見她小心地將荷花瓣輕輕舒展開來,然后按一定角度向內折疊。沒幾分鐘,還是花苞的荷花便逐漸“盛開”,再配上一小只蓮蓬,用新鮮荷葉做包裝,一捧荷花花束便制作完成,很受年輕姑娘們歡迎。

滿頭白發的蔣阿婆來自東山,是眾多賣花人中的一員。她告訴記者,每天凌晨三點,她就到自家荷塘里采荷花,五點搭車來到市里將攤位擺好,就為把最新鮮的荷花帶給買花人。“原來的蟹塘如今都改成了荷塘,賣賣荷花、蓮子、蓮藕,加上自家的楊梅和枇杷,一年也能貼補不少的家用。尤其是這兩年,有了這個農產品攤位之后,銷路不愁,一個上午基本就能把花賣光了。”蔣阿婆笑著說道。
除了上了年紀的阿爹阿婆,賣花的攤主中也不乏年輕人的身影,銷售方式也更加多樣:有的主打差異化路線,售賣精心培育的重瓣蓮;有的則在裝飾上下足功夫,用帶有書法字的類宣紙包裝打板花束,文藝氣濃濃;還有的還用上自媒體手段,現場做起抖音直播。
享受江南獨有的浪漫
“特意定了五點半的鬧鐘,就為了早點來挑最新鮮、最大的荷花,沒想到這么早就全是人了。”來蘇州旅游的韓女士,在社交平臺上刷到了這一網紅集市的帖子,便馬上安排進了游覽日程。“10塊錢四五支,價格還可以接受,主要是來體驗江南的氣氛。”
記者在現場碰到買了一束荷花的劉女士,她打算帶著荷花游覽平江路,順便拍拍美照。“最近氣溫上來了,白天太熱,早點起,買束花拍照,光線也比較合適,正好避開高溫和游客。”劉女士說。
除了買花,熱鬧的荷花集市也成為不少攝影和攝像愛好者青睞的取景地。買花人拿出手機或相機,對準粉嫩的荷花咔嚓一下,就定格了一幅美麗的照片。不少身穿旗袍的女士精心打扮而來,把荷花集市當成背景開心拍照打卡,人面荷花相映紅,成為夏日里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形成一年一度的網紅市集
據了解,得益于姑蘇區特別推出的農特產品自產自銷疏導點,白塔西路上的這一“荷花集市”最初是由農戶們自發聚集形成,如今已成為一年一度的網紅市集。花市伴隨著荷花花期,從六月底一直持續到八月末,從每天上午六點開始,每天都有新鮮的荷花售賣。
集市火了,隨之而來的難題便是如何有序管理。隨著市集的爆火,如何規范經營,現場的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如何維護,成了新問題。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是農戶自產自銷,花農需要到所在村委會開具相關證明,交由臨時銷售點所在地城管大隊備案,這樣既為有售賣需求的農戶提供了銷售渠道,又保障了市民能買到新鮮的本地荷花。而要讓荷花集市成為城市的美麗風景線,管理方呼吁商戶和顧客共同努力,維護好良好的市集環境。
荷花集市成為民俗體驗點
自古以來,荷花因其圣潔高雅深受國人青睞。而在蘇州,盛夏賞荷還是老蘇州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暢銷書《園林花箋》作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蘇州市吳文化研究會理事柯繼承介紹說,蘇州歷來有“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游荷花蕩”的民俗,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這一天,蘇州人自晨至暮,紛集于云錦燦爛的荷花蕩,觀荷納涼,熱鬧非凡。
“老蘇州都喜歡買點新鮮的東西,農特產品自產自銷疏導點既方便了近郊的農民,也方便了市民,特別是這個荷花集市,不僅讓老百姓能夠買到好看的荷花回家插在瓶子里欣賞,還能買到新鮮的蓮蓬,既有精神上的享受,又能嘗到好吃的蓮子,這是去超市購物體驗不到的”,柯繼承說,“白塔西路上的荷花集市,不僅能夠體現江南水鄉的特色,也讓老蘇州和新蘇州找到了一個重新體驗和感受民俗的窗口。現在正好是暑假,聽說園區和高新區不少家長知道了這個市集后,周末也會帶孩子來逛逛這個荷花集市,感受一下老蘇州的傳統,這就是一個文化的傳承,加強了孩子對蘇州地方傳統文化的認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