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高 巖 宋治國 楊 溢 陳夢嬌 見習記者 張東慧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張家港再次光榮上榜,成為全國唯一連續七屆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的縣級市。同時,該市鳳凰鎮、金港街道長山村、楊舍鎮善港村、塘橋鎮金村村、錦豐鎮建設村、金港街道辦事處、張家港港務集團獲評新一批全國文明村鎮和單位。
文明張家港,群星閃耀時。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張家港綜合實力、形象魅力、發展活力的集中體現,更是城市溫度與文明厚度的具象表達。
精神如炬,文明是光。
張家港市委書記韓衛表示,將以蟬聯文明城市“七連冠”為契機,持續深化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建設,以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氣象新作為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
文明IP打造“景致·精致”
裊裊書香+人間煙火:江海交匯奔流生發未來發展“后浪”
在諸多沿江城市中,張家港建市歷史不長。但全力打造文明“第一城”的張家港,卻有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發展戰略謀劃的磅礴“后浪”,讓這座年輕城市生發出無窮的發展后勁。
夜幕四合,美麗的沙洲湖畔,坐擁270度湖景的“源書房”燈火點亮,一杯咖啡、一本書,定格下一段安逸美好的閱讀時光。

“源書房”對面,新開業的“港城大學城夜市”里煙火升騰、人頭攢動,100多個流動攤點在這里集體“安家”,不僅解決了大學城周邊流動攤點占道經營、環境臟亂等問題,還為市民打造了一個新的消費打卡點,點亮港城夜經濟的新坐標。
裊裊書香與人間煙火隔湖相望,一靜一動之間折射張家港文明城市建設的一體兩面:城市發展大處著眼,為市民打造舒適宜居好景致,城市治理則小處落筆,“繡花功”里見精致。
文明之大,大在全域全局。
張家港從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高度,統籌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凝聚全民、全域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共識,把創建觸角向鄉鎮延伸、向農村輻射、向全域覆蓋,建成全國文明村鎮12個、全國文明單位9個、全國文明校園1個,總數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張家港堅持“兩手抓、兩手硬”,“說了算、定了干”,將文明城市建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
58家24小時圖書館驛站遍布城鄉,讓氤氳書香浸潤百姓生活;對368棟“老破小”進行改造升級,讓1.1萬戶居民的日子“舊地升溫”;連續20余年舉辦長江文化節,把文化精品送到群眾家門口;將9公里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并騰退4平方公里的規劃產業用地,打造140萬平方米的濱江親水景觀,讓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成為市民親江近水的“綠色流量擔當”……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將文明具象為鋪展街巷的暖心圖景。
文明之小,小在街尾巷陌。
走進楊舍鎮善港村,一間由老式居民房改造而成的農家書屋“麥田花舍”已成為村民們反復打卡的“精神桃源”。“這里有好景好書,我閑暇時便會來‘充充電’。”村民郭頌英是“麥田花舍”的常客,她告訴記者,除了賞花海、品書香,自己還會在書屋的文化工坊功能室,聽一堂傳統文化公益課,不斷拓展知識面。

走出村埭,“方寸之地”亦有詩意。金港街道金南花苑北側,紅藍撞色的活力運動區與蜿蜒的山水綠道相映成趣;張家港市特殊教育學校南側的“星星花園”,則貼心融合了競技運動、特殊兒童關愛空間與“夜公園”休閑功能。這些精巧的“小微綠地”,是城市精心繡出的“金角銀邊”,讓居民轉角便能遇見美。
一個個市民樂享的“文明空間”,串起了城市的閃亮地標。對每個人溫柔以待,托舉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恰是文明張家港最溫暖的力量。
文明實踐浸潤“走心·創新”
5級陣地網絡+52周計劃:日常細節點滴嵌入百姓生活敘事
在楊舍鎮西門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圖書館、自習室、老年大學、鄰里助餐點、助殘創業站……6000平方米的文化空間里,各類服務功能一應俱全,讓附近居民來了就不想走。
地處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西門社區為啥能這么“闊”?原來,這里曾是張家港市第四人民醫院舊址,后來醫院異地新建,鎮上沒有選擇對這個地塊進行商業開發,而是根據居民們的意見,把這里整體改造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解老城區文化空間不足的問題。
“我們社區老年人、小朋友和殘疾人的比例加一起接近50%,所以在改造之初,我們就決定圍繞一老、一小、一殘來做文章。”西門社區黨總支書記潘艷麗告訴記者,改造完成后,社區常態化開展文化文藝、技能培訓等5類超30項服務項目,輻射周邊4個社區10個小區,為周邊居民群眾提供了“家門口”的好去處。
走心問需于民,創新實踐為民。
作為全國首批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城市,張家港建立“中心、分中心、所、站、點(崗)”的文明實踐五級陣地網絡,覆蓋城鄉的1000多個文明空間,構建起全域覆蓋、隨時可達的“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

當地還搭建“友愛港城”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云平臺,將群眾需求清單、社會資源清單和服務項目清單鏈接起來,科學精準調配文明實踐資源,形成各類文明實踐項目3000多個,年均發布流轉文明實踐活動1.5萬場次、參與群眾達100萬人次。
今年,該市進一步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52周計劃”,整合盤活全域五級陣地資源,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圍繞理論潤民心、文化悅生活、強技賦新能、健康益起來、科普伴我行、便民零距離等方面,分階段組織遴選、發布實施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年有計劃、月有安排、周有活動”,讓文明實踐陪伴群眾生活的“每一周”。
以“周”為刻度丈量文明的生長,讓文明實踐成為百姓生活的日常敘事。
樂余鎮的“村村開放麥”用沙上方言講述著百姓身邊的好人故事;錦豐鎮建設村辦起“村晚”,在田間地頭搭起農村文體大舞臺;市民文化夜校,讓“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成為青年人的生活新時尚;“虹筑之家·工友驛站”這個跟著工地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更是把技能培訓、健康體檢、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服務送到工友身邊……張家港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生長在阡陌縱橫的煙火日常里,更沉淀于時光珍藏的細微感動中,如春風化雨,讓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轉化為群眾觸手可及的獲得感。
文明基因深植“一人·一城”
殷志蘭+“張聞明”:無數凡人善舉砌高時代精神海拔
清晨六點,張家港市南豐鎮新德村的薄霧尚未散盡,殷志蘭已擰干熱毛巾,輕拭養母布滿皺紋的臉龐。“姆媽,今朝想吃點啥?”這聲問候,她重復了五十多個春秋。

這位質樸的老人,不僅用半個多世紀的默默守護讓父母、養父母、伯父母以及公婆等8位老人安度晚年,更在67歲的年紀成立志愿服務隊,為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關愛,譜寫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孝道長歌。近日,殷志蘭被授予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面對這份殊榮,她卻笑著說:“我只是做了一個女兒該做的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江而生的張家港在水與沙的角力與擁抱中,沉淀下博愛包容的城市氣質,更讓感恩奉獻、友愛互助成為每個張家港人的文明自覺。
2003年的一天,張家港的一群年輕人以“張聞明”的名義,為西部貧困山區的希望小學捐款捐物,不承想卻因為來自大山的一封“尋親信”,掀起了一場轟動全城的尋訪行動,張家港也由此開啟了一場關于文明培育的接力長跑。
從“尋訪身邊好人‘張聞明’”,到開展“人人都是張聞明”市民文明實踐修身行動,再到實施“你好!張聞明”文明新風傳播行動,張家港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張聞明”從符號變為行動,催生了從尋找“張聞明”,到成為“張聞明”的認知升級。

“陽光叔叔”朱錢明近20年捐款200多萬元,資助上百名山區孩子;90后員工劉浩捐獻造血干細胞,為瀕危患者帶去希望;愛心裁縫袁衛蘭8年為社區居民免費縫補衣物,一針一線連起鄰里情;飯店老板練波專為外賣小哥推出半價優惠,還延長午市的時間,就為讓小哥們吃口熱乎飯……
凡人善舉,最暖人心。一位位可見、可感、可學的“張聞明”成為有形的正能量和鮮活的價值觀,更讓“住在文明城,要當文明人”成為全員全域的價值認同。
截至目前,張家港已有注冊志愿者達34萬名,占常住人口23%,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層出不窮,崇德向善融入港城社會肌理。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也在重塑一座城。
傍晚時分,身穿藍馬甲的“市民巡訪團”成員們穿街過巷,或撿拾路面垃圾,或勸阻飛線充電、隨意晾曬等不文明行為,或拍下破損的公共設施,向“文明天氣圖”平臺反映問題……這群專愛“找茬”的“啄木鳥”,恰是文明城市建設最可信賴的力量。截至目前,張家港“市民巡訪團”發布活動150次,累計參與4995人次,服務時長9981小時,上傳問題2.7萬條,問題整改率99.7%以上。

在錦豐鎮書院社區,小區居民華穎帶領鄰居們組成“護綠小分隊”,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四片撂荒地改造成了綠意盎然的“同心花園”。作為花園的“總設計師”,華穎還建了一個“護花使者”微信群,號召大家每周末一起修剪花草、打掃花園、種植新苗。“小區是我家,變美靠大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美麗家園的建設者。”華穎說。
長江浩蕩,文明如潮。每個平凡個體都是文明基座的構筑者,每份微小善舉都在壘砌時代的精神海拔。張家港以奔涌的律動激蕩城市脈搏,將文明鍛造成人與城之間一份深沉的精神契約——它無需仰望,只在你我俯身可拾的日常里,在每一次善意傳遞的掌溫中,在港城大地生生不息的呼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