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徐璟杰
近年來,一些考公培訓機構推出的“不過包退”的協議班吸引了不少考生和家長。所謂協議班,指的是在報班時機構與考生約定,如果未通過考試將退還部分學費。市民王女士就在2022年花費了3萬多元在一家機構為孩子報了協議班。之后,孩子未通過考試選拔,王女士提出退款,卻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只收到一筆2000元的退費。為何協議班退費如此困難?消費者該如何追回這筆錢款?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投訴:不過包退,交涉2年只收到2000元
王女士告訴記者,她于2022年8月為女兒小祎在一家名為中公教育的考公培訓機構報名了一期協議班,課程費用為34800元。根據雙方簽署的合同,若孩子未通過考試,機構需要退還20000元的學費。同年12月,小祎參加了江蘇省公務員考試,后于次年1月得知未通過筆試選拔。

隨后,王女士依據協議向機構要求退費。該機構一名和王女士對接的老師便提出分期退還這筆共計20000元的錢款,每月支付2000元。不料,王女士僅在2023年5月收到了2000元的退費,剩余的18000元至今也沒有收到。兩年多來,她多次聯系中公教育催促退款,對方雖承諾加急處理,但退款并無實際進展。
網絡上也有多起關于中公教育拒絕退費的投訴。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中公教育累計投訴量超11萬條,多與“退費”相關。
回應:短期內無錢退費,可選擇以貨抵債
記者了解到,2024年7月,中公教育董事長李永新曾在直播間就退費困難之事道歉,并承諾將通過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盡快還清款項。然而,王女士等消費者的退款申請至今仍在等待中。
這筆退費何時能到賬?帶著疑問,昨天,記者跟隨王女士前往了中公教育位于姑蘇區干將西路的門店溝通退費事宜。該店前臺一名工作人員了解到王女士的訴求后向上級匯報了此事,隨后一名袁姓主管來電與王女士對接。
在電話中,袁主管稱目前總公司結余的資金將優先處理法院強制執行的退費案件,王女士可通過向總公司所在地北京的法院起訴,加入到等待退費的“排隊”隊列中,但據她估計,可能依然需要等上2年之久。此外,袁主管提出了另一個方案,在她發來的一款名為“中公易課”的小程序上,王女士可以從中選購家紡套裝、廚具等商品,錢款將直接從18000元的欠費中扣除。“選購這些商品的話,3至7天就能收到。”袁主管說。
律師:培訓機構的行為已構成違約
針對中公教育的退款問題,蘇報96466公益律師服務團副團長單位、江蘇大名大律師事務所的劉煒琪律師認為,根據學員與中公教育之間所簽訂的培訓合同,學員在完全履約的情況下,中公教育若未按時退款,則構成合同違約,應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約定,培訓機構在收到學員提交的完整退費手續材料,經核實材料真實、符合退費條件后30至45個工作日內,將退費金額支付至銀行賬戶。依據該條款,機構方分期還款、拖延還款的行為已構成違約,王女士方有權要求該培訓機構一次性退還相應費用。
劉煒琪律師提醒廣大學員,盡量選擇正規、權威的培訓機構,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公開渠道查詢培訓機構的工商登記信息以及涉訴信息,盡量選擇資質齊全、信用良好、涉訴較少的培訓機構。
同時,報考協議班時,培訓合同通常為培訓機構提供的格式文本,且培訓機構通常會選擇對自身較為便利的仲裁機構或法院作為爭議管轄機構,故在簽署合同時,應特別關注其中的爭議解決條款,盡量與培訓機構協商,將爭議解決機構約定在學員所在地的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以降低糾紛發生時的維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