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可 李浛芃
連日來,蘇州持續高溫。烈日炎炎下,一些傳統打卡地暫遇“降溫”,一批名字中帶著“冰”“雪”等字眼的街巷、橋梁卻異軍突起,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反向打卡”新寵。“走,去蘇州冰廠街蹭涼”“蘇州雪糕橋的風最懂夏天”……成社交平臺的熱門話題,年輕人用“文字降溫+實景體驗”的方式,在高溫中玩出新花樣。
老地名藏著制冰往事
“走,去冰廠街蹭涼!”在姑蘇區虎丘街道,“95后”姑娘小林舉著手機,在冰廠街的路牌下拍照。冰廠街,這條因舊時冰廠遺址得名的街巷,雖無真冰,卻因“冰”字自帶降溫聯想,成社交媒體上的熱門標簽。“刷到有人說‘看到這兩個字就涼快三分’,所以特意約朋友來打卡”小林笑著說。
據虎丘街道紅星社區黨委書記李瑾璘介紹,冰廠街位于廣濟路北段西側,是周邊小區居民出行的必經道路。“聽老一輩人說,冰廠街的路名在民國初期就有了,因為這里有制冰業和冰庫。當時在一間石庫門里,只做夏天生意,酒樓飯莊、大戶人家常來買冰,生意很紅火。”
吳文化學者潘君明在《蘇州街巷文化》一書中也有關于“冰廠街”的由來。在潘君明看來,夏季是冰廠最為繁忙的時節,而冰廠作為蘇州近代工業的縮影,雖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它身上蘊含的故事,卻成為一代人美好的城市記憶。
橋名含“雪”添清涼
昨日,在平江歷史街區,雪糕橋邊聚集了不少年輕人。“站在橋上拍照,背景是平江河和粉墻黛瓦,文案就寫‘雪糕橋的風,比空調更懂夏天’,朋友圈點贊量超高!”正在打卡的大學生周之忻說。
雪糕橋,這座橫跨平江河的古老廊橋,承載著蘇州深厚的孝道文化與市井記憶。據宋代《平江圖》記載,雪糕橋早在南宋時期就已存在。橋名源于一個感人至深的民間傳說:相傳古時肖家巷住著一位張姓孝子,家境貧寒,冬日斷糧,病中的母親卻想吃糕。無奈之下,孝子含淚捧雪為糕,以慰母心。孝子去世后,鄉鄰為了紀念他,就將巷東小橋命名為“雪糕橋”,并在橋畔設祠紀念。
據在鳳池弄居住了60多年的“老蘇州”周靜英回憶:“小時候常聽街坊老人講這座橋的來歷,那時候橋上還有一座觀音堂。”雪糕橋歷經多次修繕,清乾隆、光緒年間及1985年均有重建,最初為磚石拱橋,后改為條石平橋。2004年,為恢復“飛閣跨通波”的古典風貌,橋上加建長廊,成為如今市民游客歇腳賞景的雅致去處。
文字與實景共譜清涼
除了帶“冰”“雪”的地標,帶“風”“涼”等寓意的地方也成了“隱藏款”。拙政園內的“與誰同坐軒”,因蘇東坡“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的典故得名,軒前水面開闊,清風穿堂而過,成為不少市民游客躲避暑氣的“天然空調房”。“名字里有‘風’,實際也真的有風!”游客李女士感慨道。金雞湖“風之園”也是一處夏日打卡地。這里景色宜人,還能感受湖面微風,欣賞東方之門的獨特景致,不光適合親子家庭,拍照打卡也十分出片。
潘君明認為,這種“反向打卡”背后,是當代年輕人高溫天里的生活智慧,也是他們對于城市細節的重新發現。他們通過“文字降溫+實景體驗”的方式,在高溫天玩出了新花樣。“其實是借地名找個由頭,既能避開人擠人的高溫暴曬,又能發現藏在老城巷弄里的小驚喜,找到與城市對話的新方式。”潘君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