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林琳)從獨自作戰到群體協作,6周時間,30多名孤獨癥兒童在AR光影中實現社交突破!昨天,相城區孤獨癥兒童沉浸式游戲大社交項目閉幕式上,家長們眼含熱淚分享孩子的蛻變故事,這場融合前沿技術與暖心關愛的康復實踐正式畫上圓滿句號,為孤獨癥兒童打開了社交成長的新窗口。
這場始于5月24日的創新康復實踐,由相城區婦聯、區殘聯聯合主辦,蘇州大學孤獨癥研究中心承辦,常熟市慈善總會佰家麗慈善基金提供資金支持,面向全區招募30名適齡兒童,開展為期6周、共計18節的免費課程。作為“團體大社交”模式的升級版本,項目深度融合AR技術,通過144個生活化游戲場景,如虛擬海洋“捕魚”、草地捉蝴蝶等,將運動訓練與社交教學結合,以墻面動態影像實時感應兒童肢體動作,通過多感官協同刺激提升其社交、認知與自理能力。
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孤獨癥研究中心主任劉電芝表示,動態場景設計與同伴互動的結合,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鍛煉語言表達、運動協調與團隊協作能力。
家長代表向劉電芝團隊及江蘇佰家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贈送錦旗,感謝專業干預與慈善資助為孩子成長帶來的蛻變。“從抗拒參與到主動互動,小元宵的變化讓我看見了科學干預的力量。”家長代表小元宵媽媽分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