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林在“深海一號”科考船上。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葉永春
4月23日,“深海一號”科考船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重大科考任務,返回海南三亞。當日,科考隊員朱偉林從三亞乘坐航班抵達上海,再換乘高鐵、地鐵回到蘇州家中——他這次為期近一個月的遠行畫上圓滿句號。
與以往不同的是,他此次去的是印度洋,且乘坐“蛟龍”號抵達5100多米深的海底,不僅在本次科考任務中下潛深度最深,69歲的他還成為“蛟龍”號迄今年齡最大的下潛科學家。
出海:在深海撿石頭
朱偉林執行的是“蛟龍”號第335次下潛,是本次科考任務中的第4個下潛航次。
4月9日清晨6點多,印度洋海面,“深海一號”科考船上,朱偉林進入“蛟龍”號,同另一位下潛科學家以及一位潛航員一同向深海下潛。“下潛的速度是緩慢的,可以看到四周逐步變黑,最后只有艙內還亮著燈,在下潛差不多2個半小時后,抵達海底。”這次下潛,朱偉林等人考察的是一座被科考隊員臨時命名為“小珠山”的海山。“小珠山”同另一座臨時命名的海山“鰲山”一樣,都是山東青島的山名。“是山東青島的科考隊員取的,如果讓我取,就叫大陽山、天平山了,哈哈。”朱偉林笑稱。
這座在地圖標注上僅有指甲蓋大小的“小珠山”,直徑約10公里,最高點位于海平面以下3700多米,最低點5100多米。
5100多米,正是這次朱偉林等即將突破的深度。“這次科考的區域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生物種類豐富,可能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特點;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匯,對研究洋陸相互作用的關系是很重要的。”朱偉林研究了大半輩子海洋,對這次科考滿是期待。在本次科考任務的前3個航次深潛中,科考隊員已在“鰲山”科考2次,在“小珠山”科考1次,分別在海山直面洋流的“陽面”和背對洋流的“陰面”考察,對深海生物及海山巖石做了采樣。“這些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可能有一億年了,火山上覆蓋著后期發育的碳酸鹽巖,但要拿到海山的巖石,必須要深,就從之前3000米、4000米繼續突破,最后決定5000米!”朱偉林說。
最終,這次深潛順利突破5000米,達到5100多米。在這個深度,朱偉林看到了海山上竟然還有大量生物,有海參、珊瑚、海星等。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成功取得了玄武巖樣品,確定了海山碳酸鹽巖與玄武巖的分界,這將為他們分析海山的形成和演變提供幫助,甚至對研究整個大洋的形成和演變提供幫助。
這次深潛,時間長達10個小時,因艙內空間并不寬敞,朱偉林始終保持著并不舒展的姿勢,但他難掩興奮,畢竟與海洋打了大半輩子交道,這次親身近距離觀察深海,體驗非同一般。
回家:看遍山海歸故鄉
3月27日自三亞起航出發,至4月23日返航,朱偉林參與的這次科考任務耗時近一個月。返航當天,他便搭乘航班抵達上海,再換乘高鐵和地鐵回到蘇州家中。“交通實在是太方便了,我到家的時候,發現上海的朋友也剛好踏進家門。”正因交通便捷、環境舒適,朱偉林跑遍了全球大半的海洋,退休之后還是決定回到蘇州。
如今,朱偉林所住的地方,距離他老家不遠。1956年,他出生于蘇州楓橋向街,如今的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自幼聰穎的他,5歲便上了小學,年紀雖小,成績總是排在前面。16歲從楓橋中學高中畢業后,他被選拔為民辦教師,成了一位中學教師。其間,喜歡民樂的他,一度跟隨民樂大師學習二胡。直到如今,同為楓橋人的文化學者尤文華,還驚嘆于朱偉林的二胡表演。“分明是專業級別的!我驚著了。我以為科學家總是不茍言笑的,與藝術相去甚遠,這真是刻板印象啊!”
不過,朱偉林并未如愿進入藝術領域繼續深造。高考制度恢復后,他起初報考的是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二胡專業,進入了復試,但因名額少而落選。好在他數學等功底好,轉而報考理工科,最終被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海洋地質專業錄取。從此,他的一生與海洋密不可分。
大學畢業,朱偉林被分配到了河北涿縣石油部海洋油氣資源評價所(中國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前身)。其間,他參加了東海盆地早油氣資源評價項目的研究,后又至挪威工學院石油勘探專業繼續深造。
長期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工作中,朱偉林先后承擔了我國不同海域盆地相關項目研究,隨后帶領勘探隊伍在中國海域以及國際油氣勘探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獲得了一系列國家以及省部級獎項。他主導編寫的11本關于海外油氣方面的書籍,已經成為幫助我國油氣公司走向海外進行油氣勘探開發的參考資料。正因長期以來在海洋石油工業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2020年11月20日,OTC(國際海洋技術大會)授予朱偉林特別貢獻獎。這一獎項是全球石油工業界最為重要的獎項之一。朱偉林的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這一殊榮。
暢想:期待下個5000米
正如對海洋的探索沒有止境,人生的可能性同樣沒有限度。2016年退休后,朱偉林回到母校執教,主掌海洋資源研究中心,承擔國家級項目,繼續為海洋資源的探索和開發發揮余熱。
本次深潛,朱偉林作為“蛟龍”號迄今年齡最大的下潛科學家,不僅讓家鄉人感到自豪,還讓母校師生倍感振奮。69歲,如何保持這樣的體魄?朱偉林笑言:或許就是保持嘗試和挑戰的決心和恒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退休后,朱偉林和家人突發奇想,決定冬季進藏,并在當年12月31日突破了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冬季進藏,含氧量很低,居然突破了,身體并沒有感到不適。”朱偉林笑稱。正是那次向上5000米的嘗試,給了他這次下潛5000米的勇氣。“人類對地球的了解,其實還不是太多,占地球面積71%的海洋,大部分是深海,平均水深3000多米,人類對這部分的認識更少。”正因對未知領域始終保持好奇,朱偉林在科研項目上還將不斷突破。用他的話說,自己或許和“5000米”有緣,實現了高海拔5000米的突破和深海5000米的突破后,自己的下一個“5000米”在哪里?活力滿滿的他,依然飽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