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記者羅雯)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正式落地蘇州絲綢博物館。這個致力于絲綢紋樣數字化的專業機構,將把絲綢博物館庫房里沉睡的10萬片傳統絲綢紋樣,轉化為可計算、可應用的數字資源。活動現場,“采存算”文化資源技術服務平臺、絲綢紋樣數據庫建設和階段性成果發布,《文化數據標注需求和流程》國際標準落地啟用,絲綢數據標注共建計劃啟動,標志著傳統絲綢文化正通過數字技術煥發新生。
近兩年來,蘇文投集團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絲綢紋樣數字化方面積極探索實踐,與北京郵電大學和蘇州絲綢博物館深度合作,成立蘇州文化元宇宙實驗室,建設絲綢紋樣數據庫,并取得多項國家級榮譽。此次,三方再度攜手在蘇聯合成立“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并將絲綢紋樣數字化創新應用項目作為北郵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揭榜掛帥項目《文化資源大數據服務技術集成與典型應用》的應用示范點。
圍繞“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建設,絲綢博物館“未來館”落地部署北郵自主研發的“采存算”一體化軟硬件系統。走進數字中心,絲綢紋樣采集設備格外醒目。這是北郵專門研發的“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統,紋樣往上一放,“咔嚓”幾下就能把復雜的花紋變成高清數字圖。館方工作人員算了筆賬:“有了這臺設備,紋樣采集效率提高30%不說,設備從硬件到軟件都是國產自主研發,就像給數據上了把安全鎖,不用擔心文化資源外泄。”
今年5月18日開啟采集至今,絲綢紋樣數據采集量已實現單日破千,累計采集近二萬片,年底前可形成五萬片的原生數據庫。這些數字圖像還按照不同應用對象劃分四檔“清晰度”,分為存檔級、研究級、應用級、瀏覽級,就像給不同需求的人定制不同精度的文化鑰匙。
在絲綢紋樣數字化創新應用的過程中,建立一套規范、適用的文化數據標注流程和標準至關重要。讓老紋樣“活”起來,光采集存儲數字照片還不夠,每片紋樣都需要詳細的數字檔案。活動現場發布的《文化數據標注需求和流程》國際標準,就是給紋樣寫檔案的統一模板。比如,采集一片清代云肩紋樣,不僅要記錄顏色、圖案造型,還要解碼它的織造技藝、紋飾寓意,甚至從樂、舞層面關聯至中華文明中的審美智慧和文化符號,這種“一核六面”的解碼方式,將采集的紋樣從技術、造型、紋樣、色彩等六個層面,把老祖宗藏在經緯線里的審美智慧解讀清楚。
“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建設工作除了聚焦紋樣數據的采集、標識標注和全流程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還將重點探索紋樣數據的創新應用和市場轉化。過去一年多,蘇州絲綢博物館和蘇文投集團合作推出不少“跨界”玩法。打造了數字化的線下體驗空間——絲博“未來館”,基于館藏文物開發了一系列廣受好評的文創產品,備受觀眾喜愛。此外,圍繞“彣芯雕龍?絲綢文化數字中心”建設,還將在年內策劃推出紋樣主題沉浸式數字展及配套系列研學課程,講述中華文明故事、闡釋中華文明內涵。
未來,隨著蘇州絲綢紋樣數字化全鏈路工作體系和標準架構的不斷成熟,還可實現在園林、刺繡、戲曲、蘇作工藝等其他文化領域的復制輸出,助力蘇州文化數字化工作高質量發展。